2020河北师范大学世界史考研真题,历史学考研网_帝国_古巴_巴比伦(2020河北师范大学预科班招收条件)

2024年 7月 3日 作者 gong2022 0

2020河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血缘家族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在这个社会组织内,人类的婚姻关系是按辈份划分的。在这种婚姻形式下,不同辈份之间的婚姻关系被禁止,同一辈份中的男子和女子互为兄弟姐妹,也互为夫妻,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性关系的进化。由于这种婚姻关系中的男女都带有血缘关系,故名血缘家族。血缘家族存在于旧石器时代,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血缘家族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群开始解体。

2. 帕提亚帝国

安息帝国(前247-224)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安息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成为了商贸中心,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安息帝国是一个由不同文化组成的国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标记。随着安息帝国的扩张,帝国首都的所在地也沿着底格里斯河由尼萨迁往泰西封,其他多个城市也曾成为首都。

3. 猪湾事件

猪湾事件,或称吉隆滩之战,是1961年4月17日,在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猪湾(猪猡湾、科奇诺斯湾,),向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发动的一次失败的入侵。猪湾事件标志着美国反古巴行动的第一个高峰。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针对美国的这次进攻是否合法的讨论中,古巴指责美国非法进攻的提议被美国否决。对美国来说这次未成功的进攻不但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而且也是一次政治上的失误。国内外对这次进攻的批评非常强烈,刚刚上任90天的约翰·肯尼迪政府为此大失信誉,相反的卡斯特罗政权和古巴革命得到巩固。由于古巴担心美国再次进攻,因此古巴开始与苏联靠近,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4. 班田收授法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推行的土地制度。又称班田收授法。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律令国家授予良民土地,一般良民授予口分田,六岁以上男子每人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六年一班,死后归公;另外按户分给均等的宅地和园地。口分田限终身使用,不准世袭、买卖或转让;宅地和园地为世业田,由田主自由支配。班田制是律令制国家的基础,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5. 哈尔斯坦主义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推行的一项对外政策。1955年有外交部长哈尔斯坦建议制定,故名。主要内容:联邦德国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其实质是否定民主德国的合法性。基辛格政府对其有所调整,1967年联邦德国与罗马尼亚建立外交关系,标志哈尔斯坦主义即将结束。勃兰特政府执政时期被 政策代替。

6. 顺世论派

古代印度的一个唯物论哲学学派。顺世论意为顺行世间、流行于人民中间的论点。该学派虽然早在公元前10世纪前半期就已出现,但它活跃的时代为列国时代。在本体论方面,顺世论派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在认识论方面,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源泉,直接的感性知识是正确的。其缺陷是他们否认推理是有效性。在社会观方面,顺世论派反对种姓制度,并与婆罗门教、佛教的观点对立,反映了一般人民群众的世界观。

7. 尼布甲尼撒二世

新巴比伦王国国王(约前605~前562)。即位前任王国的军事统帅,即位次年发兵出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与埃及争夺势力范围。公元前601或前600年被埃及击败。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67年远征埃及,掠得大量财富。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在巴比伦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马尔杜克神庙中的塔庙即是《旧约》中提到的“巴别塔”。巴比伦城门之一的伊什塔尔门以其高大雄伟和表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浮雕著称。为取悦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代。

二、简答

1. 简述大流士一世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2. 梭伦改革

(一)改革内容。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兼仲裁”,全权进行宪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

(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 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的财产资格为每年按谷物、油、酒等收入总计达 500麦斗以上;第二等级是收入300麦斗以上者;第三等级的标准则是200麦斗以上;其余收入不及200麦斗者统归入第四等级。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分配政治权利: 第一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级与第一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与执政官等高官则无缘;第四级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和其他等级一样充当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3)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四百人会议获得原属贵族会议的众多权力,如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提出议案,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等。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例行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等于雅典的最高法院。各级公民都可通过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

(4)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例如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使雅典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

(二)历史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消灭了债务奴隶制,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缓和了公民社会的矛盾,为雅典公民集体的健康发展、形成自主独立的公民意识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使政体向着民主制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改革采取与斯巴达截然不同的措施,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伊朗白色革命

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

1979年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亚图拉(革命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于1978年1月发生反对伊朗君主体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罢工及示威活动瘫痪了整个国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因此在两星期后,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兰,受到数百万伊朗人的欢迎。在不久后的2月11日,游击队和叛军在巷战里击败了忠于沙阿的部队,导致皇室政权的崩坍。经过了全国公投后,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为伊斯兰共和国,并通过了新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为国家的最高领袖。

革命很快使国家发生了彻底的转变;革命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耗费大量资金建立的军队及保安部门保护下的原政权仍能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以法基赫的监护(伊斯兰法理学家的管治)之下的现代化神权性君主政体,即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

4. 共产国际成立的背景(略)

5. 日俄战争的影响(略)

6. 《蒙巴顿方案》带来的影响

(一)内容。1947年6月3日,英国政府发表了允许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宣布自1947年8月15日起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方案的主要内容是:(1)依据宗教原则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2)分治前就孟加拉、旁遮普是否各划为两部分和各部分的归属问题,以及西北边省、信得和阿萨姆的锡尔赫特县的归属问题分别进行投票。(3)各土邦有权自行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如果不愿意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可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得不到自治领的权利。

(二)后果。(1)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成立,真纳自任总督;同月15 日印度宣告独立,尼赫鲁任总理。此后,印度在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巴基斯坦在1956年3月23日颁布宪法,改自治领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2)由于《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定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相隔1600千米,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造成了印巴边界纠纷和河水争端问题。而且,分治使统一的经济和灌溉系统被人为分割开,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也成为印巴两国长期不和、发生多次武装冲突的原因之一。

7. 简述壬辰卫国战争

1592-1598年朝鲜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卫国战争。因战争始于壬辰年,故称。又称壬辰之乱或万历朝鲜之役。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于1592年出兵侵略朝鲜,准备进一步侵犯中国。战争初期朝鲜节节溃败,1592年底明朝派李如松率军援朝。朝明联军并肩作战,收复了平壤等失地。日军退至朝鲜南部,伪称议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又派军从水陆两路进犯。1598年,明朝也增派水师,并在露梁海战中重创日军。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本军队于1598年全部从朝鲜撤退。壬辰卫国战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进攻中国的野心。

三、论述题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的表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从一国独霸逐渐转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体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但两极分化趋于严重。而美日欧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便是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化的主要表现。

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到了20世纪60年代,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的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美元危机日趋严重。与此相反,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却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美、日、欧之间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对西欧、日本的政治、经济控制能力下降,西欧和日本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它们不愿再充当美国的“小伙计”,力图进一步发挥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欧洲共同体的建立,西欧联合自强趋势的加强,法国戴高乐主义的提出,联邦德国“ 政策”的出笼,以及日本在推行”经济外交”的同时要求在对外关系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如此等等,都表明帝国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关系日益分化,再也不是铁板一块。当然,日本和西欧政治独立发展,并没有突破西方集团整体利益的框架,它们同美国在共同对付苏联方面利益还是一致的,也继续受美国的“保护”和控制。

2. 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影响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3. 美国1787年宪法

(一)主要内容。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会议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为联邦制国家。根据宪法,联邦的中央国家机关具有超出各州之上的权力。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总统既拥有行政大权,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总统及其任命的内阁不对国会负责。总统需要定期向国会提出国情报告,同时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如国会两院重新以2/3的多数票通过该法律,即可直接生效。宪法规定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 众两院组成。参议院每州议会选两名代表组成,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两年。国会拥有税收、贷款、发行货币、规定度量衡、邮政、宣战、征兵等权力。一切法律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终身任职。最高法院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

(二)特征。从国家体制来讲,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它通过三权分立的体制来增强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协调资产阶级和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并且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膨胀以及个人独裁的产生。1789年又制定出针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规定了若干公民的自由权利,使这部首次出现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更加完整。

4. 古希腊殖民活动

在城邦普遍建立的同时,希腊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这一时期的殖民与荷马时代的部落迁移 有所不同,它具有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所以史称“大殖民运动”。希腊的海外殖民不仅和古代一般的民族迁移不同,更与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有别。从过程看,海外殖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它就是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它就是子邦——殖民城邦。因此,这种殖民活动是城邦为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一)希腊海外殖民运动产生的原因。

(1)希腊人殖民的基本动因是过剩人口对生产力的压力,迫使在本邦走投无路的人们到外乡寻求生存空间。造成人口过剩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殖和人为的土地兼并。荷马时代相对平静的居民生活使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原本山多地瘠的希腊半岛的耕地更显得不足。新兴的城邦只好把多余人口送到海外谋生。

(2)商业者为觅得廉价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希望到海外建立贸易据点,扩大经济贸易圈。

(3)在城邦内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上层分子企图到海外重新建立自己的政权。

(4)天灾则是促成殖民的自然因素

在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各城邦掀起了向海外殖民的热潮。初始时只是民间分散和无计划的殖民,后来发展成为由政府组织的殖民运动。

(二)从过程上看,海外殖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它就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它就是子邦——殖民城邦。因此,这种殖民活动是城邦为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也可以说是古风时代希腊国家形成和扩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参加殖民的是母邦公民团体的一分子,殖民后便是新邦公民团体的成员,而殖民城邦和母邦在政治经济关系上都是平等的。所有子邦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和希腊本土诸邦相类似,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意大利南部甚至有“大希腊”之称。

(三)希腊海外殖民运动产生的影响。

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前6世纪的200多年间,希腊殖民者在地中海、黑海地区建立起数以百计的殖民城邦,其范围之广泛与影响之深远在古代是没有先例的。大殖民运动对殖民地土著居民和希腊各邦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拓了希腊人的眼界。从此,希腊本土与地中海、黑海地区成为一个有密切经济文化联系的整体,既有利于对东方文明成就的吸收,也推动了落后地区的文明进程;殖民运动促进了希腊工商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也加强了贫民阵营的力量,有助于平民反贵族的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海外殖民还增加了奴隶的外部来源,给破产农民找到了出路,缓解了希腊城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内部矛盾,为希腊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殖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巩固了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其始终未像东方同家一样统一的专制帝国。

对殖民地土著居民来说,希腊殖民运动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希腊殖民伴随着侵略和暴力,殖民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当地土著居民痛苦基础之上的。

2020河北师范大学世界史真题
一、名词解释

1. 血缘家族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在这个社会组织内,人类的婚姻关系是按辈份划分的。在这种婚姻形式下,不同辈份之间的婚姻关系被禁止,同一辈份中的男子和女子互为兄弟姐妹,也互为夫妻,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两性关系的进化。由于这种婚姻关系中的男女都带有血缘关系,故名血缘家族。血缘家族存在于旧石器时代,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血缘家族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群开始解体。

2. 帕提亚帝国

安息帝国(前247-224)又名阿萨息斯王朝或帕提亚帝国,是亚洲西部伊朗地区古典时期的奴隶制帝国。建于公元前247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公元226年被萨珊波斯代替。全盛时期的安息帝国疆域北达小亚细亚东南的幼发拉底河,东抵阿姆河。安息帝国位于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成为了商贸中心,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亚欧四大强国之一。安息帝国是一个由不同文化组成的国家,它在很大程度上吸纳了包括波斯文化、希腊文化及其他地区文化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及皇室标记。随着安息帝国的扩张,帝国首都的所在地也沿着底格里斯河由尼萨迁往泰西封,其他多个城市也曾成为首都。

3. 猪湾事件

猪湾事件,或称吉隆滩之战,是1961年4月17日,在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猪湾(猪猡湾、科奇诺斯湾,),向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政府发动的一次失败的入侵。猪湾事件标志着美国反古巴行动的第一个高峰。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针对美国的这次进攻是否合法的讨论中,古巴指责美国非法进攻的提议被美国否决。对美国来说这次未成功的进攻不但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而且也是一次政治上的失误。国内外对这次进攻的批评非常强烈,刚刚上任90天的约翰·肯尼迪政府为此大失信誉,相反的卡斯特罗政权和古巴革命得到巩固。由于古巴担心美国再次进攻,因此古巴开始与苏联靠近,最终导致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4. 班田收授法

646年日本孝德天皇推行的土地制度。又称班田收授法。班田制仿照唐朝的均田制而制定,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律令国家授予良民土地,一般良民授予口分田,六岁以上男子每人二段,女子为男子的三分之二,六年一班,死后归公;另外按户分给均等的宅地和园地。口分田限终身使用,不准世袭、买卖或转让;宅地和园地为世业田,由田主自由支配。班田制是律令制国家的基础,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5. 哈尔斯坦主义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推行的一项对外政策。1955年有外交部长哈尔斯坦建议制定,故名。主要内容:联邦德国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民主德国建交的任何国家(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其实质是否定民主德国的合法性。基辛格政府对其有所调整,1967年联邦德国与罗马尼亚建立外交关系,标志哈尔斯坦主义即将结束。勃兰特政府执政时期被 政策代替。

6. 顺世论派

古代印度的一个唯物论哲学学派。顺世论意为顺行世间、流行于人民中间的论点。该学派虽然早在公元前10世纪前半期就已出现,但它活跃的时代为列国时代。在本体论方面,顺世论派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构成。在认识论方面,认为感性知觉是认识真理的唯一源泉,直接的感性知识是正确的。其缺陷是他们否认推理是有效性。在社会观方面,顺世论派反对种姓制度,并与婆罗门教、佛教的观点对立,反映了一般人民群众的世界观。

7. 尼布甲尼撒二世

新巴比伦王国国王(约前605~前562)。即位前任王国的军事统帅,即位次年发兵出征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与埃及争夺势力范围。公元前601或前600年被埃及击败。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67年远征埃及,掠得大量财富。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在巴比伦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马尔杜克神庙中的塔庙即是《旧约》中提到的“巴别塔”。巴比伦城门之一的伊什塔尔门以其高大雄伟和表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浮雕著称。为取悦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代。

二、简答

1. 简述大流士一世

(一)背景。公元前517年,大流士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约在公元前515-前513年之间,他又远征巴尔干的斯基泰人,虽遭失败,但却征服了色雷斯地区,并使马其顿向其纳贡称臣,从而使波斯帝国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二)改革内容。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1)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大流士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他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2)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3)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 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4)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5)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三)历史意义。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虽然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但毕竟大大加强了中央 集权,并为专制王权寻求宗教上的根据,加强了帝国的统治,使波斯帝国维系了近二百年之久。在经济上,修筑驿道、开凿运河、统一币制等。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帝国内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上的发展。

2. 梭伦改革

(一)改革内容。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执政兼仲裁”,全权进行宪政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

(1)颁布《解负令》,即解除债务及由于负债而遭受的奴役。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公私债务一律废除,雅典公民沦为债奴者一律解放,同时永远禁止放债时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担保,也就是在公民中取消债务奴隶制。

(2)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并规定相应的义务和权利,取消以前的贵族、农 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的财产资格为每年按谷物、油、酒等收入总计达 500麦斗以上;第二等级是收入300麦斗以上者;第三等级的标准则是200麦斗以上;其余收入不及200麦斗者统归入第四等级。分等级的目的是为了分配政治权利: 第一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级与第一级同,唯不得任司库;第三级可任低级官职,与执政官等高官则无缘;第四级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和其他等级一样充当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3)设立新的政权机构,贵族会议大受限制。新机构中最重要的是四百人会议,由4部落各选100人组成,除第四级外,其他公民都可当选。四百人会议获得原属贵族会议的众多权力,如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提出议案,成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等。另一新机构是陪审法庭,它不仅参与例行审判,还接受上诉案件,等于雅典的最高法院。各级公民都可通过抽签任职,审案时投票作出判决。

(4)颁布促进工商业的法规,例如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否则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对度量衡和币制进行改革,使雅典更好地开展对外贸易。

(二)历史意义。梭伦改革是雅典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它消灭了债务奴隶制,恢复并稳定了独立的小农经济,缓和了公民社会的矛盾,为雅典公民集体的健康发展、形成自主独立的公民意识奠定了牢固的经济基础。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重新配置了国家权力,提高了平民的政治地位,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决定国家命运和自身利益的政治活动,使政体向着民主制方向发展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改革采取与斯巴达截然不同的措施,鼓励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经济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伊朗白色革命

伊朗伊斯兰革命(又称1979年革命?)。是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历史事件。

1979年沙阿(伊朗君主)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立宪政体在过程中被推翻,阿亚图拉(革命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成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共和国。

伊朗于1978年1月发生反对伊朗君主体制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同年8月至12月,罢工及示威活动瘫痪了整个国家。1979年1月中旬,沙阿被迫流亡海外,因此在两星期后,在外流亡了15年的霍梅尼回到德黑兰,受到数百万伊朗人的欢迎。在不久后的2月11日,游击队和叛军在巷战里击败了忠于沙阿的部队,导致皇室政权的崩坍。经过了全国公投后,伊朗在1979年4月1日成为伊斯兰共和国,并通过了新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霍梅尼在1979年12月成为国家的最高领袖。

革命很快使国家发生了彻底的转变;革命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耗费大量资金建立的军队及保安部门保护下的原政权仍能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以法基赫的监护(伊斯兰法理学家的管治)之下的现代化神权性君主政体,即伊斯兰共和国的成立。

4. 共产国际成立的背景(略)

5. 日俄战争的影响(略)

6. 《蒙巴顿方案》带来的影响

(一)内容。1947年6月3日,英国政府发表了允许印度独立,实行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宣布自1947年8月15日起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方案的主要内容是:(1)依据宗教原则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2)分治前就孟加拉、旁遮普是否各划为两部分和各部分的归属问题,以及西北边省、信得和阿萨姆的锡尔赫特县的归属问题分别进行投票。(3)各土邦有权自行选择加入哪个自治领,如果不愿意加入任何一个自治领,可以保持原来与英国的关系,但得不到自治领的权利。

(二)后果。(1)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成立,真纳自任总督;同月15 日印度宣告独立,尼赫鲁任总理。此后,印度在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共和国; 巴基斯坦在1956年3月23日颁布宪法,改自治领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2)由于《蒙巴顿方案》没有明确划定印巴边界,东、西巴基斯坦相隔1600千米,而恒河和印度河流经印巴两国,造成了印巴边界纠纷和河水争端问题。而且,分治使统一的经济和灌溉系统被人为分割开,给两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克什米尔土邦的归属问题也成为印巴两国长期不和、发生多次武装冲突的原因之一。

7. 简述壬辰卫国战争

1592-1598年朝鲜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卫国战争。因战争始于壬辰年,故称。又称壬辰之乱或万历朝鲜之役。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于1592年出兵侵略朝鲜,准备进一步侵犯中国。战争初期朝鲜节节溃败,1592年底明朝派李如松率军援朝。朝明联军并肩作战,收复了平壤等失地。日军退至朝鲜南部,伪称议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又派军从水陆两路进犯。1598年,明朝也增派水师,并在露梁海战中重创日军。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日本军队于1598年全部从朝鲜撤退。壬辰卫国战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也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图进攻中国的野心。

三、论述题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的表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世界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从一国独霸逐渐转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体系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增长、但两极分化趋于严重。而美日欧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便是资本主义阵营发生分化的主要表现。

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到了20世纪60年代,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的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美元危机日趋严重。与此相反,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却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美、日、欧之间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对西欧、日本的政治、经济控制能力下降,西欧和日本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它们不愿再充当美国的“小伙计”,力图进一步发挥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欧洲共同体的建立,西欧联合自强趋势的加强,法国戴高乐主义的提出,联邦德国“ 政策”的出笼,以及日本在推行”经济外交”的同时要求在对外关系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如此等等,都表明帝国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关系日益分化,再也不是铁板一块。当然,日本和西欧政治独立发展,并没有突破西方集团整体利益的框架,它们同美国在共同对付苏联方面利益还是一致的,也继续受美国的“保护”和控制。

2. 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原因、影响

(一)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世纪以后,随着农业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9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

(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 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13世纪末14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兴建了许多世俗学校,从意识形态领域开始,向整个封建制度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掀起了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两大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3. 美国1787年宪法

(一)主要内容。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了制宪会议,会议制定了一部新宪法,即1787年宪法。宪法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过渡为联邦制国家。根据宪法,联邦的中央国家机关具有超出各州之上的权力。宪法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国家最高行政首脑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4年。总统既拥有行政大权,又是武装力量的最高统帅。总统及其任命的内阁不对国会负责。总统需要定期向国会提出国情报告,同时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如国会两院重新以2/3的多数票通过该法律,即可直接生效。宪法规定的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 众两院组成。参议院每州议会选两名代表组成,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院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任期两年。国会拥有税收、贷款、发行货币、规定度量衡、邮政、宣战、征兵等权力。一切法律经国会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最高司法机关是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须取得参议院的同意,终身任职。最高法院有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的权力。

(二)特征。从国家体制来讲,这部宪法体现了分权和制衡的原则。它通过三权分立的体制来增强资产阶级的统治力量,协调资产阶级和社会上的许多矛盾,并且防止少数人权力过分膨胀以及个人独裁的产生。1789年又制定出针对宪法的10条修正案,规定了若干公民的自由权利,使这部首次出现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更加完整。

4. 古希腊殖民活动

在城邦普遍建立的同时,希腊人还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外殖民。这一时期的殖民与荷马时代的部落迁移 有所不同,它具有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所以史称“大殖民运动”。希腊的海外殖民不仅和古代一般的民族迁移不同,更与近现代的资本主义殖民侵略有别。从过程看,海外殖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它就是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它就是子邦——殖民城邦。因此,这种殖民活动是城邦为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一)希腊海外殖民运动产生的原因。

(1)希腊人殖民的基本动因是过剩人口对生产力的压力,迫使在本邦走投无路的人们到外乡寻求生存空间。造成人口过剩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殖和人为的土地兼并。荷马时代相对平静的居民生活使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原本山多地瘠的希腊半岛的耕地更显得不足。新兴的城邦只好把多余人口送到海外谋生。

(2)商业者为觅得廉价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希望到海外建立贸易据点,扩大经济贸易圈。

(3)在城邦内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上层分子企图到海外重新建立自己的政权。

(4)天灾则是促成殖民的自然因素

在上述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公元前8世纪至前6世纪,希腊各城邦掀起了向海外殖民的热潮。初始时只是民间分散和无计划的殖民,后来发展成为由政府组织的殖民运动。

(二)从过程上看,海外殖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它就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它就是子邦——殖民城邦。因此,这种殖民活动是城邦为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采取的措施,也可以说是古风时代希腊国家形成和扩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参加殖民的是母邦公民团体的一分子,殖民后便是新邦公民团体的成员,而殖民城邦和母邦在政治经济关系上都是平等的。所有子邦都是希腊世界的新成员,它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和希腊本土诸邦相类似,殖民城邦最集中的海外地区——意大利南部甚至有“大希腊”之称。

(三)希腊海外殖民运动产生的影响。

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前6世纪的200多年间,希腊殖民者在地中海、黑海地区建立起数以百计的殖民城邦,其范围之广泛与影响之深远在古代是没有先例的。大殖民运动对殖民地土著居民和希腊各邦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希腊人来说,殖民等同于一次地理大发现,极大地拓展了希腊世界的范围,开拓了希腊人的眼界。从此,希腊本土与地中海、黑海地区成为一个有密切经济文化联系的整体,既有利于对东方文明成就的吸收,也推动了落后地区的文明进程;殖民运动促进了希腊工商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和经济实力,也加强了贫民阵营的力量,有助于平民反贵族的斗争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海外殖民还增加了奴隶的外部来源,给破产农民找到了出路,缓解了希腊城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内部矛盾,为希腊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殖民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巩固了希腊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其始终未像东方同家一样统一的专制帝国。

对殖民地土著居民来说,希腊殖民运动是一场深重的灾难。希腊殖民伴随着侵略和暴力,殖民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当地土著居民痛苦基础之上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