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考研羌族生命礼仪的教育意蕴_文化_社会_活动(民族学考研考哪些科目)

2023年 12月 14日 作者 gong2022 0

原标题:民族学考研:羌族生命礼仪的教育意蕴

羌族生命礼仪的教育意蕴

韩云洁

摘要:羌族生命礼仪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个体生命表层物态形式与深层精神心态内外统一性的桥梁,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实现生命教育的一种持久有效的重要载体和场域,以各种内隐外显的仪式活动体现和延续族群文化和生命智慧的精神血脉,潜移默化地启迪着人们对生命、自然、社会、精神的思考,牵引出羌族人对自然生命转变为社会生命,再转化为精神生命之人生历程的的生命大智慧。

关键词:羌族;生命礼仪;生命教育;教育价值

羌族数千年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礼仪的优秀传统孕育了丰厚的礼仪文化。“礼之用,和为贵”,“礼仪”促“和谐”。“礼仪”作为一种非制度性的文化,历来都是羌族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是羌族社会政治伦理的衡尺。传统的生命礼仪文化无论是在历史的、还是现实的社会中,不仅对于陶冶人心、规范伦理、净化社会风气、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改善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和谐、稳定与发展社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羌族生命礼仪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个体生命表层物态形式与深层精神心态内外统一性的桥梁,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实现生命教育的一种持久有效的重要载体和场域,以各种内隐外显的仪式活动体现和延续族群文化和生命智慧的精神血脉,潜移默化地启迪着人们对生命、自然、社会、精神的思考,勾画出羌族人们对自然生命转变为社会生命,再转化为精神生命之人生历程的生命大智慧,也牵引出羌族群众社会生活的“生命画卷”和“和谐之道”。

一、羌族生命礼仪述略

羌族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省岷江上游茂县、理县、汶川县、北川县境内。羌族生命礼仪名类较多,涉及到羌族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尼米泽格”新生礼活动、“芋格吾”成人礼活动、婚嫁活动、丧葬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讲究既定的礼仪和规范,在每种仪式中又存在着不同“分类组织”的规则。羌族释比伴随着每一个羌族人的这些重大生命历程,是其见证者和神圣的呵护者。可以说,羌族礼仪是一个“礼仪的系统”(包括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系统的礼仪”(礼仪内部指涉的多样性)。而这恰恰表明羌族礼仪对民众社会生活所体现出来的礼仪教育的传承性、系统性和自觉性,更能展示羌族生命礼仪的文化功能和教育内涵,从中也可以揭示现行制度化教育的工具性弊端。

早在汉朝时期,中央王朝就在岷江上游设立汶山郡,此后历经二千余年的风雨,羌族文化长时期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间或受到藏文化的影响,羌族民众传承下来的“冠、婚、丧、祭之礼”受汉文化和藏文化影响亦很深远。延续至今,这些独特的生命礼仪经过羌族世代先民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羌族生命礼仪。特别是随着羌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新时代新思想的更迭,羌族生命礼仪的活动内容也不断予以充实和更新,比如成人礼仪活动中对于汶川5.12大地震之感恩教育与敬畏生命的融合,使青年一代更加珍爱生命、懂得感恩,彰显出极大的活力与生命力。

(一)“尼米泽格”①新生礼仪

羌族的“尼米泽格”新生礼是迎接新生命的重要仪式,主要分布在阿坝州茂县、汶川县一带及邻近羌族村寨聚居区。“一个婴儿刚一出生,还仅仅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行的诞生仪礼,他才获得在社会中的地位,被社会承认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1]在羌族村寨,某户人家的孕妇到了临产期,主家要请释比占卜,祈祷神灵保佑平安顺产。生产期间有诸多禁忌,比如禁止外人进入家中,以免邪气进入影响孕妇生产;禁止孕妇走进神圣的纳萨;禁吃马肉、母猪肉和母羊肉;门口要挂一串鸡蛋壳,据羌族古歌词中说新生儿是天上金星星卵壳的象征;释比要在孕妇家房顶上撑开一把伞,以防民间传说中的“毒药猫”进入孕妇房内。这些禁忌系列构成了对新生命顺利诞生的保护屏障,筑起了一道守护、呵护之墙。

传统意义上孕妇生产以后,主家要在大门口挂上象征男孩或女孩的物品,比如犁头,麦草垫圈等。门口有了这些悬挂物,一是为了向外人报喜,告诉寨中人这户人家刚刚生下婴儿,二是为了提醒外人到此止步,不可轻易入内。然后,主家要在3天之内向产妇的娘家报喜,一般送去咂酒、腊肉、挂面等礼物。产妇的娘家接到消息后就会召集家门亲戚一起庆贺,并着手为探望产妇和婴儿做准备,娘家也要让来人捎回12个鸡蛋并告之探亲的具体日期。

“尼米泽格”新生婴儿产下3~7天就要请释比或家族内懂占卜的老人根据新生儿的生辰八字和属相为其取正式的名字。早期,羌族新生儿取名多与其早期图腾崇拜有关,后来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羌族人的名字现在一般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家族的祖姓,第二个字是家族的辈分排行,第三个字是新生儿的名。

新生儿满月,标志着新生婴儿到了一个重要的生命阶段,有关的祝福庆祝活动更加忙碌。娘舅、家族远亲、好友近邻携带吉祥物参加祝贺仪式,共同“庆满月”。其中,释比除了要准备普通礼物,还要为主家送上特殊的礼物——新的杉树枝,插在家中供有祖先神像的神龛上,为之祈求生命佑护与吉祥如意。届时主家要先给客人端上美酒、鸡蛋,然后请客人吃酒席,一般都摆“九大碗”,家族中的最长辈向着供有祖先神像的神龛上香放供,呼喊所有神的名字,从天神到地神,但不能喊冥神,再到家神、已故祖先,向他们汇报家中喜添贵子,家族添丁,并告诉他们孩子的名字,感谢神明恩典,祈望保佑小孩健康成长。

在如潮的欢声笑语中,各种庆祝活动内容给新生儿及其家人带来祝福、温暖和希望。

(二)“芋格吾”成人礼

羌族人们一般在十六岁左右举行“芋格吾”成人仪式,主要流传分布于羌族人们聚居的茂县、汶川县、北川县等传统村寨。由于时代变迁、人口流动等各种因素的扰动,此类曾经重大的生命仪式活动正趋于不断消减的不利困境,迫切需要得到各相关方的关注和重视。“芋格吾”成年礼是羌族文化史中,颇具特色的部分,举行的具体日期要由德高望重的释比占卜,以决定成人礼仪举行的吉祥日期。

1.跪拜始祖仪式。加冠伊始,羌族释比执挂有纸制始祖像杉杆或捏一根中间细两端粗的青稞面棍,将其立在火塘铁三脚上,让受礼人向其下跪。接着唱念《木吉珠与斗安珠》《泽基格布》《羌戈大战》等赞颂祖先神、英雄神的经典,娘舅则将猪油切成薄片抹在面棍上,以助面棍烧烬。届

时意味着新人正式成为家庭的火塘成员。接着,释比和受礼人都跪拜始祖保佑,祈求始祖神保佑他们与日月同辉、福寿康宁。

2.敬羊杀鸡仪式。首先用一只鸡祭献给母羊,将羊牵到房顶纳萨前,此时,释比唱送羊经典,同时用柏树枝在羊头、颈、背部象征性地烧一下,然后给入冠礼的年轻人授予洁白的羊毛绳,围在受礼人脖上,代表始祖所赐。敬献神羊,祈求神界保佑、赐福受礼人。最后,由族长讲述祖先的历史,再由释比念经,祭祀家中诸神。祭后,敬献的母羊不许杀和卖,不能做祭品。

3.送礼送祝福。跪拜始祖、敬羊杀鸡活动仪式进行后,家族长辈或亲戚客人根据与受礼人的关系以及对受礼人的未来期望分别给入冠礼的年轻人送些祝福礼物,并送上诸如赞美性的前程似锦、一生顺利、吉祥如意、纳吉纳鲁、发达兴盛等祝福语。祝福礼物是对受礼人未来人生的激励和 助,祝福语有利于受礼人对未来更加满怀信心,更能激发其追求美好人生、实现人生愿景的行为动机和昂扬意志。可以说,这些仪式活动项目的完成说明受礼人从婴儿期开始的基本社会化以宣告成功,之后受礼人将以成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和行为典范要求自己,并学会以成人的心理和视野审视自己的人生以及与他人、社会、天地之间的关系,不断使生命绽放出靓丽的光彩。

(三)羌族丧葬礼仪

羌族丧葬礼仪与其他生命礼仪一样,也十分隆重,是羌族社会生活中个体生命终结时受到敬畏的世俗仪式。羌族丧礼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蕴含着羌族民众对生命之逝的人生价值观。羌族丧葬礼仪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仪式系统,包括接气、预告、请灵、守灵、升灵、丧服、哭孝、祭祀等等,它们共同构成羌族民众对生命伦理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生命之爱、生命和谐与伦理孝道的态度、情感的表达与宣泄。

1.娘舅牵羊“接气”②。娘舅牵羊“接气”是羌族人羊图腾崇拜的重要遗俗的见证。体现了人、羊同命同体的生命观念。娘舅家的人牵一只活羊(引路羊子),将逝者之手置于羊角之上,逝者断气时即杀此羊,以便能及时为逝者“接气”,意为逝者能够有幸魂归祖先牧羊的发祥地。

2.生命之逝预告。羌族个体生命一旦逝去,家人首先要在户外鸣枪三响,以示礼送死者亡灵,同时也要及时向母舅等亲戚和村寨邻里报丧。[2]羌族人个体生命逝去后,以母舅为代表的宗族监督力量要来检验死者是否属于正常死亡,然后对死者家属进行抚慰,表彰孝道,通过对逝者的悼念,达到规范伦理道德、整合社会秩序的现实目的。[3]

3.释比请神灵佑护。释比请神灵佑护丧家、本寨子、娘舅家,然后燃烧柏树枝以火去秽。孝子要在棺木上插纸剪的引魂幡和钱树各一个。这些与汉族办丧事礼仪颇相似,足见其汉化程度颇深。刮达释比鼓舞队呈同心圆到逝者家的每间房击鼓跳三圈,发出“哦,威呀!”的声音,再围火塘跳三圈,即可跳出大门,接受敬酒。

4.丧家刮达舞队迎接娘舅仪式舞队。两家舞队会面后,由释比抖动神杖,铜铃盘响两下,即可相对而舞,跳完恭迎礼仪后,合成一个舞队共同跳向丧家。在缓缓的行进中他们不断阵阵发出“嗷一呀,嗷呜!”的悲鸣声音,以敬畏神灵,告慰亡灵。

5.唱迎母舅歌。在对唱中把母舅家的人迎到火塘所在房间。母舅刮达队要在丧家所有房间进行巡跳,之后息鼓停杖。母舅则到停棺处送别丧者,并与丧家、释比一起为逝者唱颂赞歌或苦情歌。

6.跳纳萨锅庄。所有参加丧仪的男女老少都围成一个圈共跳锅庄,一般都是顺时针或逆时针围绕着逝者转圈,并轻轻吟唱《星格索》《列瓦也学》等歌曲。每曲唱完,跳舞的所有人都要一起向逝者大喊“哦!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