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助力】建筑考研—中建史常考名词解释·背诵版

2023年 12月 13日 作者 gong2022 0
设计手绘 | 考研快题 | 设计软件 | 考研理论 | 出国留学
建筑 | 规划 | 园林 | 环艺 | 工业 | 视传 | 素描 | 美术| 数媒

名词解释作为建筑考研中必考的一种题型,历年来都是很多同学的短板;一方面原因是知识点覆盖比较散,另一方面原因是答题逻辑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的名词解释的分值在2分-5分不等,极少数院校可能是8-10分/每题;
名词解释的种类分为:人名、地名、建筑单体、建筑群、书籍、思潮流派、经典语录、建筑构件(大木作、小木作)、重大事件、重要会议、普奖获得者等

1979-2023|一张图搞定46届所有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的信息和代表作品,保存起来随时用!

中国建筑史考研名词解释常考点汇总如下:
题有点多,但应该够用。。。

01.安济桥

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南2公里,跨于洨河之上,俗称赵州桥。这座桥是隋匠李春主持建造的,建于隋大业年间,距今已近 1400 年。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
02.昂
斗拱中的构件,结构上为斜向悬臂梁,斜向下垂的构架。起杠杆作用。
03.抱头梁
抱头梁长一步架,承担一个檩子的力。在檐口处的梁,有斗栱时叫挑尖梁,无斗栱时叫抱头梁。
04.补间铺作
宋式外檐斗拱根据位置的不同,分为 3 种。柱头上的称“柱头铺作”,角柱上的称“转角铺作”,位于两柱间额枋上的斗拱,称“补间铺作”。起到支撑屋檐重量和加大出檐深度的作用。通常当心间用 2 朵,其他次、梢间各用一朵,尽量分布大体匀称。清式建筑中成称补间铺作为平身科。由于清式建筑的斗拱的结构的蜕化,比例缩小,装饰性加强,补间铺作由宋式的一到两朵增加到了四到六朵。
05.包袱
包袱是清代苏式彩画中的一种枋心形式。其特点是把檐檩、檐地板、檐枋联成一体。包袱边缘用折叠的退晕曲线,称为烟云,可加强图案的立体感与透视感,模糊了界限的边缘。包袱心内可画山水、人物、翎毛、花卉、楼台、殿阁等画题。包袱的运用,使得苏式彩画不同于殿式彩画的程式化,画题都是写实的非程式化的,有意模糊界限,呈现出欢乐活泼快乐的性格,赋予了苏式彩画变通,风趣丰美的格调,著名实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长廊等。
06.抱鼓石
一般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是“门枕石”的一种。清代勾阑中与石栏杆配套的构件,采用“抱鼓”的形象可灵活适应不同的地栿坡度,是很有创意的设计。用于栏杆结束处,阻住栏杆不使他掉下来。另为优美形象,作为栏杆的尽端处理,抱鼓石分件少,体现了清式勾阑相比宋式勾阑更加庄重、稳定、强劲的风格。
07.北京宪章
《北京宪章》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 20 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 21 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面临新的时代,宪章提出了新的行动纲领:变化的时代,纷繁的世界,共同的议题,协调的行动。
08.宝城宝顶
用砖石砌筑成圆形或者长圆形的城墙,里面垒土封顶,使之明显突出(明十三陵、清东西陵)
09.步
1.木构建筑屋架上相邻槫(清称檩)之间中心线的距离,各步距离总和或侧面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进深”,简称为“进深” 2.清代各步距离相等,宋代有相等的,递增或递减以及不规律排列的
10.穿斗式
我国木构架建筑结构体系之一,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有疏檩和密檩两种做法,疏檩的柱子直接落在地上,密檩是不完全的梁柱支撑。尽量用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尽量用小材取代大材,简化屋面构造,简化屋檐的悬挑构造。用于用材小,整体性强的建筑。穿斗式木构架主要用于南方,因其不能适应较大空间,所以不用于官式建筑中。它具有灵活性,与抬梁式木构架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机制。
11.侧脚
侧脚是宋式建筑大木作构造手法,《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十,在两山方向上向内倾斜柱高的千分之八,而角柱则同时在两个方向向建筑内部倾斜,从而把建筑物的一圈檐柱柱脚向外抛出,柱头向内收进,能够借助屋顶重量产生水平推力,增加木构架的内聚力,以防散架或倾侧。此法施工较为麻烦,所以明代以后逐渐减弱,最后废弃不用,代之以增加穿枋和改进榫卯等办法来保持木构架的稳定性。
12.叉柱造
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汉族楼阁式建筑中,上层檐柱柱脚十字或一字开口,叉落在下层平坐铺作中心,柱底置于铺作栌斗斗面之上。这种结构方法称叉柱造或插柱造。叉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天津蓟县独乐寺内的观音阁,其上、下柱的交接就采用叉柱造的构造方式。
13.缠柱造
宋式大木作构造术语。汉族楼阁式建筑中,平座檐柱与下屋檐柱交接时,上柱向内收进约半个柱距,其下端不开口,直接置于梁上。这种结构方法称缠柱造。缠柱造可以增强上下层之间的联系,加强整个构架的稳定性。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上层暗层檐柱移下层檐柱收半柱径,其交接方式为缠柱造。在外观上形成逐层向内递收的轮廓。
14.草栿
中国古代建筑梁的形制之一,与明栿相对而言,指在平闇上看不见的栿,由于看不见,所以制造粗略,未经任何艺术加工,制作潦草,故称之为草栿.为宋式梁栿名称,草栿负荷屋盖重量。草栿的粗糙做法与明栿的精致做法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机制。
15.材分制
宋代李诫的著作《营造法式》所提出建立的模数制。“材”是模数的基本单位,“分”则是由材进一步细分。《法式》规定,“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这样,设计房屋只要选定建筑的等级及其开间数,就选定了用哪等材,从而确定大木构件的具体尺寸,对建立规范、把握比例尺度、简化设计工作、方便工料预算、便于构件预制和加快施工速度都有重要作用。材分制度在唐时已有应用,是我国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
16.鸱尾
汉至宋宫殿屋脊两端之装饰,汉时方士称,天上有鱼尾星,以其形置于屋上可防火灾。遂有鱼尾脊饰。唐代时鸱尾无首,宋代有首,有吻。明清时鱼尾仅在南方建筑中存在,官式建筑则用吻兽。
17.彻上明造
建筑物室内的顶部做法,如天花不做装饰,更不用藻井,而让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称为“彻上明造”,也称“彻上露明造”。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多用于厅堂式建筑,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就采用此法,使得殿内空间非常完整、高敞。
18.曹魏邺城
三国时期的曹魏邺城采用了棋盘式的布局,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轮廓方正的都城。
19.叉手
支撑在侏儒柱两侧的木构件,是朱式建筑构件名称。在抬梁式构架中,从最上一层短梁到脊“槫”(即脊檩)之间斜置的木件,称为“叉手”。叉手的主要作用就是扶持脊“槫”。在唐代及唐代之前,抬梁式木构架中只有叉手而不用蜀柱,宋代时则将叉手与蜀柱并用,而明清时则不用。
20.抄手游廊
中国传统建筑中走廊的一种常用形式,多见于四合院中,与垂花门相衔接。一般抄手游廊是进门后先向两侧,再向前延伸,到下一个门之前又从两侧回到中间。在院落中,抄手游廊沿着院落的外缘布置,是开敞式附属建筑,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21.垂花门
北京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份,位于宅院内部,通常处在二门的位置,是内外院的界限。
22.重檐金柱
用于重檐建筑的金柱,采用一木做成,其下半段为金柱,上半段支承上层檐,故称重檐金柱。
23.殿堂型构架
宋《营造法式》中显示出的一种构架形式,与厅堂型相对而言。全部构架按水平方向分为柱网层、铺作层、屋架层,自下而上,逐层叠垒而成。柱网层由外檐柱和屋内柱组成,铺作层由搁置在外檐柱和屋内柱柱网之上的铺作组成,屋架层由层层草栿、矮柱、蜀柱架立,殿堂型构架的平面均为整齐的长方形,定型为 4 种分槽形式。佛光寺大殿采用此法。显示了我国古代匠人的智慧。
24.斗口
清代《工程做法》所提出确定的模数单位,斗口是斗上用以插放栱、翘、昂、枋的开口。作为标准单位的斗口,指平身科斗拱中,大斗或十八斗迎面方向安装翘昂的斗口宽度。清代斗口即宋代的材宽,以斗口制取代材分制是对模数制的重要改进。一是以单一的斗口取代材、栔、分的三级划分,减少换算程序。二是以斗口的 11 等取代材分的 8 等,划分更为细密。三是斗口以半斗口为级差,便于估算和施工。其标准化,定型化达到了十分缜密的程度,是我国古代匠人智慧的结晶。
25.殿式彩画
梁思成先生把和玺彩画和旋子彩画合称为殿式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寝、寺庙的主建筑。分为藻头、箍头和枋心三个部分。和玺彩画以龙为母题,以蓝绿为主色调,旋子彩画以旋子为母题,用色为蓝绿点金。殿试彩画图案布局严格,整个画面强调出规整,端庄,凝重的格调。
26.碉楼
主要分布地带是: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碉楼住宅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这些地区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碉楼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面用土面层,即在木梁上密铺楞木,再铺一层细树枝,其下再铺20cm的拍石土层
27.劄牵
又称单步梁,抱头梁,用于无斗拱建筑廊间,承接檐檩的梁
28.分心槽
分心斗底槽的简称,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29.副阶周匝
宋代殿阁内部四中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30.飞橼
在大式建筑中,为了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在原有圆形断面的檐椽外端,还要加钉一截方形断面的椽子,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就叫做“飞椽”,也叫“飞檐椽”,宋代时称“飞椽”为“飞子”。飞椽的长短自然是随着出檐深度的需要而定。
31.扶脊木
清代建筑结构构件,其位置在脊檩之上,与其长度相当,断面一般为六角形,在其前后朝下的斜面上做出一排小洞,用以承托脑椽的上端。这段横木即称为扶脊木。扶脊木对稳定木构架体系起到了很大作用,也是区分官式建筑中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标志。
32.枋心
清式彩画的布局是将梁枋均分为 3 段:中断即为枋心,长度约占梁枋的三分之一,左右两端的端头作箍头,枋心与箍头之间为藻头,在和玺彩画中,枋心与藻头用“圭线”“岔口线”相隔,枋内彩画以龙为母题,以蓝绿为主色调。在旋子彩画中,分为空枋心,一字枋心,锦枋心等,在苏式彩画中,枋心有用于檐梁架的狭长枋心,还有把檐檩、檐垫板联成一体的“包袱”枋心,内可画各种画题。枋心是彩画表现的主体,因其上彩画不同,可表达出庄严或轻松的格调。殿试彩画中枋心二维平面化,格调端庄,凝重,苏式彩画中,不排除立体感和透视感,性格活泼,轻松欢乐。
33.方上
在地宫之上用土层层夯筑,使之成为一个上小下大的尖锥体,锥体的上部好像截去尖顶成一房顶,故名之为方上。(秦始皇陵)
34.勾丝咬
也称“狗撕咬”,是清式旋子彩画的一种处理方式,是最短的藻头画法。是将标准的一整二破旋子图案咬紧并连成一片,即在藻头里画三个半旋子。藻头部分短而高时可单独使用。若构件过长,安排一整二破图案后仍有余地,也可插入“勾丝咬”即一整二破加勾丝咬,它是旋子彩画的重要构成元素。反映出清式旋子彩画规整,端庄,凝重的格调。
35.箍头
清式彩画中,将梁枋均分成 3 段,左右两端的端头作箍头。箍头中“合子”和两侧的箍头线组成,用圭线、圭线光与藻头相隔。其主题各不相同:和玺彩画箍头合子里画坐龙;旋子彩画箍头可以作坐龙、西番莲、旋子;苏式彩画箍头将檩、垫、枋连成一体,多用连续回纹或万字纹,旁带连珠纹贯通上下。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以蓝绿为基调,苏式彩画以金黄为基调,箍头是区别清式彩画的重要部分之一,体现不同建筑性格。
36.过白
后栋建筑与前栋建筑的距离要足够大,使坐于后进建筑中的人通过门樘可以看到前一进的屋脊,即在阴影中的屋脊与门樘之间要看得见一条发白的天光,此做法称之为“过白”。
37.关颂声
基泰工作室创始人,它是我国创办较早、影响最大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后杨廷宝加入其中,其代表作品有:沈阳的京奉铁路总站(今沈阳火车站)和东北大学校舍、南京的中央运动场(今南京体育学院)、中山陵音乐台等。
38.勾阑
宋代时对栏杆的称呼,由望柱,寻杖,阑板组成,结束处常设有抱鼓石。
39.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是清式殿式彩画中的一种形式,级别最高。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主体建筑。其布局是将梁枋均分为 3 段,中段为枋心,左右两端作箍头,箍头与枋心之间的部分称为藻头。其特点是以龙为母题,定型为行龙,坐龙,升龙和降龙四种图案。以蓝绿色为基调,用色原则是左右蓝绿相间,上下蓝绿对调。其图案都是程式化的,图案化的,变形的画题。严格运用平面图案,排除立体感和透视感,保持构件载体的二维平面视感。图案的分布严格遵循界限,绝不超越、交混。从而强调出规整,端庄,凝重的格调。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40.黄肠题凑
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金缕玉衣等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才可以使用。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题凑是指枋木的端头皆指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同侧椁室壁板面呈垂直方向。该类型墓穴的代表有秦公一号大墓、天山汉墓、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
41.黄作燊
国内第二代建筑师,圣约翰建筑系系主任,和贝聿铭同为建筑大师格罗皮乌斯学生
42.华盖事务所
由赵深,陈植,童寯三人于1933年在上海组合成立,三人均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
43.花街铺地
明清时期江南一带的室外铺地手法,利用各种建筑废料组成多种构图,及经济又实用。
44.金厢斗底槽
宋代殿阁内部四中空间(单槽、双槽、分心槽、金厢斗底槽)划分方式之一。其特点是殿身内有一圈柱列与斗拱,将殿身空间划分为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实例: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45.金柱
位于檐柱内侧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依位置不同可分为外金柱和内金柱
46.角柱
位于建筑四角的建筑
47.间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把相邻两榀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为间。房屋进深则用架来表示。这种用几间几架来表示建筑模数的方式,一直沿用到明清。
48.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体现了古代匠人对建筑美学上的考量。
49.角背
明清大式建筑中保持瓜柱稳定的辅助构件,一般在大式房屋上用的较多。木构架中,凡是瓜柱都有角背支撑以免倾斜。大式建筑可有角背,小式建筑没有角背。它是明清建筑形制体系高度成熟化的反映,也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50.九脊顶
宋代歇山建筑的一种称谓,用于亭榭、厅堂。歇山顶是两边带半截“撒头”的不完全四坡顶,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加上山面上的两条博脊共 11 条。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呈现出丰美、华丽、丰富的性格。它体现了宋代建筑体系的制度化、精致化,以及古代匠人精湛的技艺。
51.减地平钑
减地平钑是宋代《营造法式》中定出的四种雕镌形式之一,它是一种平板式的浮雕,地下凹在一平面上,母题凸起的表面也是一个平面。
52.剪边
指屋顶的脊和边用琉璃,其余用瓦的做法,实例见于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
53.经幢
柱身上镌刻经文,宣扬佛法的纪念性石柱建筑物。1.经幢一般有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
54.集中陵制
陵墓集中布置,共用一条神道。典型实例,北京昌平明十三陵。
55.举架
清代大屋顶的构造做法,其举高通过歩架求得。
56.计成
明末造园家和造园理论家,著有在中国园林史上机具影响力的≤园冶≥。
57.举折
举指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宋称–举折。所谓举架是指,木构架相邻两檩中的垂直距离除以对应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作用,使屋面呈一条凹形优美的曲线。越往上越陡,利于排水和采光。
58.蒯祥
明代工官,主持修建北京皇宫及明长陵
59.园冶
为明代计成所著,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共三卷,卷一的“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立论所在。该书精华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60.将作
汉代以后对中国最高工官的称呼,又被称为“将作少府”“将作大匠”“将作监”等等
61.开间
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又叫“面阔”),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开间在汉代以前有奇数也有偶数,汉以后多用十一以下的奇数。民间建筑常用三,五开间;宫殿庙宇官署多用五,七开间,十分重要的用九开间。至于十一开间。正中一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之后分别为次间,梢间,尽间;九开间以上的增加次间数。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面阔有相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的;也有各不均匀的。
62.卡子
清式苏式彩画中的一种画法。位于藻头部位的檩、垫、枋上,做法有三种:全部贴金,金琢墨沥粉退晕和烟琢墨染香紫缘三色。若垫板固定为红地仗,画软卡子,檩枋则在蓝地仗上画硬卡子。绿地仗画软卡子。卡子与包袱之间随宜画花卉和枋心集锦。苏式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建筑中,具有变通、风趣、丰富的格调。反映出轻松,活泼,欢快的性格。
63.考工记
出自《周礼》,是春秋战国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是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最早最权威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64.阑额
清称额枋,是柱上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及以前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才移到柱间。有时为两根并用,上面一根叫大额枋,宋称阑额。下面一根叫小额枋,宋称由额。两者之间使用垫板,宋称额垫枋。在内柱中使用的额枋称为内额,位于柱脚处的类似木结构。
65.木经
为宋代喻皓所著,是我国第一部木结构建筑手册,对营造法式有很强的参考价值,现已失传
66.慢道
以砖石露棱侧砌筑的斜坡道,又称礓石察。高长比一般为1:4,可做成几个斜面组合的形式,称三瓣蝉翼或五瓣蝉翼。
67.内工部
清康熙以后在内务府设立的机构,又称营造司,承担清代特有的大规模行宫和苑囿建造
68.辇道
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又称御路。常置于两踏跺之间,其上多雕刻云龙水浪,功能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
69.平身科
清代斗拱名称。宋时称斗拱为铺作,因斗拱所在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平身科是指在两柱之间的阑额上的斗拱。平身科的数量,通常当心间为两朵,其他次、梢间各一朵。各平身科之间的间隔大致相等。
70.平坐
殿堂型构架中的构件,廊台出于建筑主要空间的上层构造。在阁层在其下层梁上先立较短的柱和梁、额、斗拱,作为各层的基座,以承托各层的屋身,平坐斗拱上铺设楼板,并置勾阑,做成环绕一周的跳台、高台或楼层用斗拱、枋子、铺板等挑出,以利登临眺望,此结构层称为平坐,如观音阁,体现匠人智慧和精湛技艺。
71.平梁
又称三架梁,宋式建筑位于脊槫下的梁,长二椽,上承托三檩。
72.铺作
宋代称为铺作,清代称斗拱,狭义上讲,铺作是中国古代汉族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斗、拱、昂、枋四类构件组成。在结构上承重,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檐的重量直接或间接地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广义上讲,是指斗拱所在的铺作层,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此外,他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作为中国古代木构架的标志性构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73.牌坊
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主要由柱、依柱石、梁、枋、楼等几部分组成。它的形式有一间两柱、三间四柱等,也有大者能达到五间、七间的牌坊。柱于之间架有横梁相连。粱的上面承接着镌刻有建坊目的之类文字的枋,枋上建楼,粱与柱相连的拐角处多有雀替,每根石柱前后都有依柱石夹抱。牌坊建在陵墓,祠堂、衙署、园林等处,甚至是街旁、里坊、路口,既可作为种标志,也可用于褒扬功德、辟表节烈等。因此,牌坊分为:标志坊、功德坊和节烈坊。
74.普拍枋
置于阑额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构件,清代称平板枋。
75.雀替
清式木装修构件名称。宋代称“角替”,又称“插角”或“托木”。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止横竖材间的角度倾斜。其制作材料由该建筑所用的主要建材决定,如木建筑上用木雀替,石建筑上用石雀替。
76.戗脊
又名岔脊,是重檐歇山顶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起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是中国古代歇山顶屋面四条垂脊下,延角梁方向斜出的四条脊,和垂脊称 45°,对垂脊起支撑作用,戗脊上可安放戗兽,以戗兽为界分为兽前和兽后,又根据戗兽的等级象征建筑的等级。重檐屋顶的下层檐的檐角屋脊也是戗脊。
77.园冶
为明代计成所著,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共三卷,卷一的“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立论所在。该书精华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78.如意踏步
阶梯形踏步中不使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
79.乳栿
又称双步梁,连接金柱和檐柱,一般不起承重作用。当廊子过宽时,其上可以加一瓜柱,架梁或桁,这时具有承载功能。
80.双抄双下昂
双抄即出两个华棋,双下昂即设两个下昂(元代以后注头铺作不用昂,至清代,带下昂的平身科又转化为溜金斗棋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思丧失殆尽)
81.生起
宋代木构建筑大木作术语,其特点是:屋宇檐柱的角柱比当心间的两柱高 2~12 寸,其余檐柱也依势逐柱升高。因而宋代建筑的屋檐仅当心间为直线段,其余全部为曲线组成。屋脊也因此而用生头木将脊榑的两端垫高,形成曲线,使之与檐口想呼应。其他各榑的生头木则使屋面形成双曲面。清式建筑无角柱生起。
82.随梁枋
明清大式建筑中起稳固梁作用的联系构件。在内柱之间用枋料加以联结,是最长的梁下的枋,称之为随梁枋。它提高了木构架的稳定性。他是明清建筑形制体系高度成熟化的反映,也体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83.收山
是歇山顶的一种处理手法。是歇山屋顶两侧山花自山面檐柱中线方向向内收进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是屋顶不至于庞大,但引起了结构上的某些变化,增加了顺梁,踩步金梁架等。例如南禅寺大殿山面。
84.苏式彩画
起源于苏州,传入北京后,演变为官式彩画的一种。主要用于园林、住房的堂屋、亭榭、门廊、它的枋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于内檐梁架的狭长枋心,另一种是把檐檩、檐垫板、檐枋联成一体的包袱枋心。包袱心内可随宜画山水、人物、花卉楼台殿阁等画题,都是写实的非程式化的画题。它呈现出的轻松活泼欢乐的性格具有变通丰富丰美的格调。
85.舍宅为寺
佛教建筑的发展是这一时期的特点,最早在东汉明帝时期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舍宅为寺”是重要的动因之一。即士族,富商将自己的家宅捐为佛寺,是当时市井寺庙的重要源头。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建筑是北魏洛阳的永宁寺;以及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86.神通寺四门塔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同样建于隋大业年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亭阁式塔。塔身单层,平面方形,四面各辟一半圆拱门。
87.上海沙逊大厦
上海沙逊大厦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新沙逊洋行投资兴建的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1872年,英籍犹太人伊利亚斯·沙逊在孟买成立新沙逊洋行,后来上海开设分行。1929年9月落成新楼。大楼19米高的墨绿色金字塔形铜顶是外滩的一个显著标志。其设计者是著名的公和洋行。底层西大厅和4~9层开设当时上海的顶级豪华饭店华懋饭店,有9个国家风格的客房,底层东大厅租给荷兰银行和华比银行,顶楼是沙逊自己的豪华住宅。1952年,上海市政府接管该楼。1956年作为和平饭店开放。1965年,外滩19号原汇中饭店并入,分别称为和平饭店北楼和南楼。1992年世界饭店组织将和平饭店列为世界著名饭店。
88.三间四耳倒八尺
“一颗印”的最典型格局。“三间四耳”指其正房、耳放毗连,正房为三开间,而左右各有两间耳放;倒八尺指居中的大门内所设的倒座深八尺。
89.尚祖制
这种对祖制的尊奉,使得营造过程长期处于沿袭前代技巧而少有突破的状态。
90.水戗发戗
是清代南方苏州一代房屋翼角的处理方法,此类方法还有嫩戗发戗。水戗发戗檐口比较平直,仔角梁基本不起翘。起翘的是戗脊,戗脊在屋角处脱离屋面,像象鼻一样伸出去。这样的构造相比嫩戗发戗来说简单得多。
91.三朝五门
东汉郑玄注《礼记·玉藻》曰:“天子及诸侯皆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又注《礼记。明堂位》曰: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诸侯三门”。这就是“三朝五门”的由来。
92.窣堵波
是古代佛教特有的建筑类型之一,主要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僧的遗骨(舍利)、经文和法物,外形是一座圆冢的样子,也可以称作佛塔。
93.山柱
位于建筑山墙面的柱子
94.司空
自周至汉,对中国最高工官的称呼。据司马迁解释司空“主司空土以居民”,因而可认为是由于主管人居空间而得名。
95.蜀柱
又称侏儒柱,瓜柱,立于梁上,最早只用于脊槫下。
96.厅堂型构架
宋《营造法式》中显示出的一种构架形式,与殿堂型相对而言。厅堂型属于梁架分缝做法,内柱高于外柱,没有定型的平面,厅堂型构架的做法大为简化,显示出勃勃的生命力,斗拱分散于柱梁与外檐的节点,结构功能衰退,明清的抬梁式构架就是在厅堂型构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南禅寺大殿、善化寺三圣殿均采用此法。显示了我国古代匠人的智慧。
97.抬梁式
我国木构架建筑结构体系之一,其特点是:柱头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是可达 3~5 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98.推山
是庑殿建筑处理屋顶的一种特殊手法,用于屋檐进深较大,正脊较短的建筑。由于立面上的需要,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四条垂脊由 45°斜直线变为柔和曲线,并使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步架距离都不一致,推山的运用,使庑殿顶呈现出宏大、伟壮的性格,是正式屋顶中等级最高的。此法在《营造法式》中已有规定,但至宋、辽迄明,建筑中有用有不用的,到清代才成为定形。
99.剃地起凸
剔地凸起是宋代《营造法式》定出的四种雕镌形式之一,其他三种为压地隐起,减地平钑和素平。所谓剔地起突,就是高浮雕、半圆雕、母体凸出,石面较高,起伏大,层次多。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御路石刻中的龙纹即为剔地起突。它的出现,体现了宋代建筑精致化的特点。
100.唐乾陵
建筑群处理日益成熟,宫殿、陵墓建筑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最典型的例子是唐乾陵。唐乾陵因山为陵,以墓前双峰为阕,再以二者之间依势上升的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排列门阙、石柱、石兽、石人等,用以衬托主体建筑,花费少而收效大。
101.童柱
放在横梁上,下端不着地,将上一层梁垫起,使之达到需要的高度的木块。
102.坛庙
出现起源于祭祀,祭祀是对人们向自然、神灵、鬼魂、祖先、繁殖等表示一种意向的活动仪式的通称。第一类祭祀自然神,其建筑包括天地日月风雨雷电社稷先农之坛,五岳五镇四海四渎之妙等。第二类是祭祀祖先。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称家庙或祠堂第三类是先贤祠庙,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
103.童寯
建筑五宗师之一,致力于中国式建筑设计理论探索和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曾加入华盖建筑事务所,并任教于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多年,与刘敦桢杨廷宝共同塑造了建筑教育的“中大体系”和“南工风格”,代表作品有《江南园林志》
104.基泰工程司
由关颂声于1920年在天津成立,朱彬和杨廷宝先后加入。
105.坞壁
坞壁即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106.庑殿顶
庑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一说戗脊)共五脊组成,因此又称五脊殿。由于屋顶有四面斜坡,故又称四阿顶。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在中国是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一般用于宫殿、庙宇。
107.小式建筑
清代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式之一,(大小式建筑在间架、构件、节点、用材彩绘等方面都有明确不同)对比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大式建筑中的辅助用房和宅舍、店肆等一般建筑,属于低等次建筑。为了体现建筑的等级区分,小式建筑不得超过 5 间 7 架,不许用廊,不得带斗拱以及飞椽、扶脊木、角背、随梁枋等构件,其屋顶只能用硬山、悬山以及卷棚做法而不得作重檐。例如北京四合院的厢房属于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的出现,体现了封建礼制森严的等级制度。
108.厦两头
中国古代官式建筑中正式屋顶的四种基本类型之一,即指歇山顶。宋代时,歇山顶用于殿阁称为九脊顶,用于亭榭则称为厦两头造。两边带半截“撒头”的不完全四阿顶。它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分为带正脊的尖山与不带正脊的卷棚做法。凡卷棚就比尖山等级上下降半等,还可以做成重檐,显现出华丽的效果。
109.旋子彩画
清式彩画中殿式彩画的一种形式,等级次于和玺彩画,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次要建筑和寺庙等组群中的主次建筑。其主要特点是在藻头里画旋子图案,最标准的是画一个整旋子和两个半旋子,称为一整二破。根据藻头长宽比的不同,有 8 种藻头定型格式。旋子彩画的枋心可画成空枋心、一字枋心、锦枋心等。其用色主要为蓝绿点金,与和玺彩画一样,表现出规整、端庄、凝重的格调。
110.小中见大
以借景和障景的园林手法,主要是以延长视距/景深和景物间相互屏障或遮障的手法取得的,取得园林边界模糊的效果。
111.徐杲
明代工官,主持重建北京前三殿和西苑永寿宫
112.象眼
台阶侧面的三角形部分,宋代时作层层收叠状
113.一明二暗
一堂二间:又称为“一明两暗”,是木构架建筑开间的布局形式,由于受到封建等级限制,低品官和庶人的宅第,正房不得超过三间,所以大多数都采用一堂二内的形式。如北京四合院住宅的正房、厅房、厢房大多数都是“一堂二间”的三开间基本型。这种布局形式反应了封建礼制下的等级观念。
114.一整二破
清式旋子彩画中藻头的 8 中图案之一。是在藻头内画一个整旋子和两个半旋子,是标准的旋子图案。分为旋眼,一路瓣,二路瓣。旋子的用色原则与和玺彩画一样,主要为蓝绿色点金,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次要建筑和寺庙的主要建筑等组群的主次要建筑。一整二破的标准构图反映出殿式彩画二维平面视感与规整端庄凝重的格调。
115.一颗印
云南“一颗印”是云南中部地区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宅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故得名一颗印。
116.营缮司
明清时期在工部设立的机构,负责朝廷各项工程的营建
117.月梁
宋代大木作构件的名称。唐宋建筑平棊之下的明栿均做成月梁,其做法是将梁的两端加工成下弯的曲线,梁面弧起,形如月牙,梁首、梁尾、梁底有卷杀,梁侧面往往制成琴面并装饰以雕刻,从而取得柔美清秀的效果,丰富了木构架的艺术效果。月梁在汉代称为虹梁,宋称为月梁。明代以后南方地区建筑中尚保留此法,而北方已不用。月梁的使用,体现了宋朝建筑秀美,精致的特点。
118.压地隐起
压地隐起是宋代《营造法式》中定出的四种雕镌形式之一,其他三种为剔地起突,减地平钑和素平。其特征是浅浮雕、地下凹、在一平面,母体凸起,高出石面不多,其最高凸点均在一平面上。雕刻部位有起伏,有深度感。如北京天安门前的汉白玉华表即应用了压地隐起的手法。它的出现,体现了宋朝建筑精致、秀美的特点。
119.烟云
清代苏式彩画中的一种彩画形式。当彩画中的枋心为包袱枋心时,则可在包袱边缘用折叠的退晕曲线,由此曲线构成的图案即为烟云。包袱心内科随宜画山水、人物、花卉、楼台、殿阁等画题,烟云包袱可做五色粉退晕,每种色彩退晕五道,七道或九道,因烟云采用了退晕的手法,故而强调了彩画的立体感和透视感,使得苏式彩画呈现出轻松、活泼、换了的性格,具有变通、风趣和丰美的格调。
120.宇文恺
隋代工官,曾主持规划隋大兴城修建。
121.喻皓
宋代木匠,著有《木经》,为《营造法式》的前身。
123.样式雷
清代宫廷建筑设计由“样式房“承担,在样式房服设时间最长的当推雷氏家族,人称“样式雷”,至今仍留有大量笛氏所做圆明园和清代帝后陵墓的工程图纸、模型和工程说明书。(图纸称“画样”,模型称“烫样”。工程说明书称“工程做法”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研究清代建筑的档案资料。)
124.檐柱
位于建筑物外围的柱子。
125.苑囿
供历代帝王进行起居,骑射,观奇,宴游,祭祀以及召见大臣,举行朝会等各种活动的场地,一般在京城周围设置若干个。先秦时多称”囿”,汉多称为”苑”。”苑囿”合称也较为常见。3-苑囿是以园林为主的皇帝离宫,除了布置园景游憩之外,还包括有举行朝贺和处理政务的宫殿以及皇帝、后妃和服务人员的居住建筑、生活供应建筑及庙宇等。汉以前是帝王贵族畋(tián)猎的苑囿为主的时期。
126.因山为陵
利用山丘作为陵墓,把地宫掘进山里去(唐太宗昭陵、乾陵)。
127.杨延宝
是中国建筑史事务所中首屈一指的基泰工程司的建筑设计主要负责人,杨延宝的设计灌注了新建筑民族特色,尝试运用大屋顶和点缀传统装饰灯不同的处理手法,设计中善于掌握整体环境,作品表现出洗练凝重的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界有很高的声誉。其作品有南京中央医院,中山陵音乐台等。
128.营造学社
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建筑研究团体。由中国私人兴办,朱启钤创立并任社长,社员有梁思成、林徽因、刘敦祯等。学社从事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研究与测绘,以及文献资料耳朵搜集,整理与研究。它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与保护作用是空前的,发现了许多重要建筑,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出版过大量专著,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做出重大贡献,奠定了中国建筑学的基石。
129.营造法式
为宋代李诫所主持编撰,是我国最完整的古代建筑技术书记,收录大量各工种造作规程,技术要求和构建加工方法。
130.园冶
为明代计成所著,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共三卷,卷一的“兴造论”和“园说”是全书立论所在。该书精华可归纳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131.足材
足材是宋代《营造法式》中由单向值的斗口派生出的双向值断面尺寸。“一材一栔” 为足材,高 21 分。其中材为斗拱或素方用断面尺寸,高宽比为 3:2,(高 15 分宽 10 分),栔为两层斗拱之间填充的木件断面尺寸,高 6 分宽 4 分,故一足材为 21 分宽 10 分。足材的出现,对于统一建筑标准,建立设计规范,简化设计工作,方便工料预算,便于构件预制,加快施工进度,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32.藻井
常见于汉族宫殿,坛庙建筑中的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是天花板两种形式之一的平棊的向上凹入的部分,通常位于天花板的核心位置,呈伞盖形,象征天室的崇高。一般用在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上。常见的是八角形的斗八藻井,也有圆藻井。藻井是木构建筑一项繁琐的装饰技术,其设置起到了烘托室内空间的作用。北京故宫太和殿中心的蟠龙藻井是现存藻井中最华贵的。
133.藻头
又称为“找头”,清式彩画的布局是将梁枋均分为 3 段:中段为枋心,左右两端的端头作箍头,箍头由“合子”和两侧的箍头线组成,箍头与枋心之间的部位即称为藻头。在和玺彩画中,藻头与枋心间用“圭线”“岔口线”相隔,用“圭线”“圭光线”与箍头相隔,以龙为画作母题,蓝绿为主色调。在旋子彩画中,以旋子为母题。在苏式彩画中,藻头部分将檩、垫、枋分画,各在端头画卡子。卡子与包袱之间随宜画花卉与枋子集锦。藻头是彩画的重要表现部位,因其上彩画不同,可表现出或庄严或轻松的格调。
134.兆域图兆域图,是1983年10月在河北省平山县中山国古墓发现的一块铜板地图。铜版上记述了中山王颁布修建陵园的诏令,图文用金银镶嵌。
135.中柱在建筑物纵中线上,除山面二端外,顶端支承脊槫(桁、檩) 的通柱称为中柱。中柱柱径较其他各柱为大。宋式建筑又称分心柱。
136.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建于1926~1929年,位于今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物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中山陵各个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色调和谐统一,增强着庄严的气氛,含意深刻,气势宏伟,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137.仔角梁
平行放置在老角梁上的构件,称之为仔角梁(也有写作“梓梁”的)。仔角梁的后尾置于搭角下金檫(桁)上,仔角梁头又长出一段。其出挑长度按正身飞椽水平投影长又加出三个椽径。
138.朱启钤
近代政治家,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人
139.中山纪念堂
广州中山纪念堂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而筹资兴建的会堂式建筑,由我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先生设计,于1931年建成,是广州近代城市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
140.斗拱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顶、额枋和檐檩间或构架间,从枋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141.材
基本意思是木料,泛指一切原料或资料。
142.转角铺作
转角铺作又称为角科斗拱,是檐下斗拱的三种类型之一,按照斗拱的出现位置,其余两种分别为:平身科(又称补间铺作)与柱头科(又称柱头铺作)。
143.柱头铺作
柱头铺作又称为柱头科斗拱,是斗拱的三种类型之一,其余两种分别为:平身科(又称补间铺作)与角科(转角铺作)。
144.栌斗
栌斗是古建筑专业名词,位于斗栱的最下层,是重量集中

处最大的斗。宋朝时称为“栌枓”。又称坐斗 ,大斗。
145.交互斗
十八斗,又称交互斗,是指在翘昂两端,承托上层栱昂交叉点、栱翘交叉点,十字卯口。
146.散斗
散斗是比座斗小的斗,因旧时量米容器中较大的称斗,小的叫升,且按十升为一斗进制,故此而得名。
147.华栱
华栱,垂直出跳构件,分足材和单材,足材加栔。
148.瓜栱
瓜栱是位置於於斗栱中间位置而得名的中国古代建筑的名词。
149.泥道栱
泥道拱是宋代斗拱构件名称,相当于清代的正心瓜拱。位于斗拱左右中线上的瓜拱,也在檐柱中心线上,这样的瓜拱叫做“正心瓜拱”。因为宋代时两朵斗拱之间的空档,也就是拱眼壁,当时是用泥坯填塞,所以有“泥道拱”之名。
150.令栱令拱是宋代斗拱构件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厢拱。斗拱中最外一踩承托挑檐枋,或是最里一踩承托天花枋的拱,叫做“厢拱”。厢拱置于最上层的昂或翘上面。
151.耍头
最上一层栱或昂之上,与令栱相交而向外伸出如蚂蚱头状的部分叫做耍头,也叫做“爵头”、“胡孙头”。
152.蚂蚱头
蚂蚱头,也叫猢狲头。顶层华栱(明、清称“翘”)或昂上与令栱(明、清称“厢拱”)垂直相交的构件。
153.昂
是斗栱中斜置的长条形构件,位于华栱之上,如尖刺一般突出,别具一格。
154.七铺作
宋朝的昂一直延伸到后方,支撑着内罗汉枋。至于耍头则也做成昂的形状。不需要延伸到最后。慢拱上方支撑着枋,这样一个简易的宋代七铺作双抄双下昂计心柱头斗拱就做完了。
155.人字栱
人字栱,人字拱是古代建筑斗栱组合形式的一种,亦称人字形栱。
156.槫
意思是即”桁”或叫”檩”,宋代称”槫”。架在梁头位置的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椽子,并将屋顶荷载通过梁而向下传递。
157.脊槫
脊槫,又称脊檩。中国古建筑中的构件之一。明清之前用叉手支撑,后用侏儒柱支撑。
158.平槫
平槫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脊槫和檐槫(包括牛脊槫)之间各槫的通称。主要用于承托花架槫及屋顶中部荷重。为圆木,长随间广
159.撩风槫
撩风槫?挑檐枋:宋斗栱外端令栱之上用以承托屋檐之枋料。此枋荷载大,故断面高度为其他枋之1倍,如用圆料,则称撩风槫,
160.椽椽子,承托屋面用的木构件。圆的叫椽,方的也叫桷。
161.飞子
因戗角部位的飞椽随着摔网椽,亦作摔网状而逐根立起,成曲线与嫩戗相齐,故将该部位的飞椽,称为立脚飞椽。
162.花架椽
花架椽又叫平椽,也是清式建筑中椽子的名称之一。花架椽就是处在各个金桁上的椽子,也可以说只要是在脑椽和檐椽之间的椽子部分,都叫花架椽。花架椽就像金枋、金桁等构件一样,依据建筑物的进深大小、步架多少,在名称上区分出”上花架椽”、”下花架椽”等。
163.檐椽
檐椽:架在下金桁与檐桁(正心桁)间的这段椽子,是木构架中最外侧一步架上的椽子。
164.驼峰
驼峰为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即上明造梁架中配合斗棋使用的支承梁结点的构件。同时有美化梁栿构架的作用。造型状似驼峰
165.平座
平座,指木制楼阁明层间的暗层,利于登高眺望、开阔视野。如独乐寺观音阁和佛宫寺释迦塔的平座暗层,内含斜向支持,利于增强刚性。
166.平闇
平闇是指以方木条组成方格子,再在其上加盖板,板子不施彩画,现存实例是辽代独乐寺的观音阁以及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167.平棋
棋即室内吊顶,古代也叫做”承尘”。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这种形式在宋代成为平棋
168.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又称严大义,这种传统宫殿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
169.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又称学子、蜈蚣圈[1],是中国古代建筑上古建彩画风格的一种,在等级上仅次于和玺彩画,可广泛见于宫廷、公卿府邸。
170.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故名,俗称“苏州片”。由图案和绘画两部分组成,主要用于古典园林建筑。
171.五彩遍装
五彩遍装:在梁、拱的面上,用青绿色或朱色的迭晕为外缘作轮廓,里面画彩色花饰,以朱色或青绿色衬底,色彩效果十分华丽。
172.七朱八白
七朱八白是宋代《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中丹粉刷饰屋舍的方法之一
173.直棂窗
直棂窗是窗的一种。为窗框内用直棂条(方形断面的木条)竖向排列有如栅栏的窗,若用三角形断面的破子棂条,又称破子棂窗。
174.乌头门
乌头门是宋《营造法式》中记载的门的一种类型,是坊门和高等级住宅的一种特殊造型,也称乌头大门、棂星门。
175.垂花门
垂花门是古代中国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176.王府大门
王府大门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宇式宅门,等级高于广亮大门、金柱大门等,用于王府,通常有三间一启门和五间三启门两个等级,门上有门钉。
177.偷心
偷心造是木结构建筑跳头上不置横栱的斗拱构造形式之一,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 ,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这种做法称为偷心造。

。。。。。。
——end——

2024年寒假全国班
2025考研全程无忧班
正在火热接受报名中…
设计手绘/考研快题/设计软件/考研理论
各大班型任你选择!
各班均限额招生,名额不多!
报名越早,座位越靠前!
欲报从速!

【四方2024寒假全国班招生总章】这个寒假赢在起跑线!全国校区考研快题、考研理论、设计手绘、设计软件任你选择!
四方2025考研全程无忧班来袭!助你全年高效备考,一战上岸!
【四方软件】2024寒假全国班招生简章

▲点击小程序,进入四方手绘官方微店,海量手绘、快题、软件、书籍、设计素材任你选择

▲更多资讯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