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2024年 8月 20日 作者 gong2022 0

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

精选
一、概念题
1 意识形态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年研]
答: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所反映的内容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因而属于意识形态。社会科学反映社会关系,重在揭示社会运动规律,因而大部分学科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自然科学只是从自然界本身揭示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并不反映社会关系,不具有阶级性,因而不属于意识形态。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们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种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在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2 历史合力论 [北京师范大学2021年研]
答: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人作为历史主体及其合力的结果,“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在这里,“总的合力”就是由历史主体选择性与历史客观规律性组成的合力,由人的能动性和经济的决定性所构成,它表明历史进程就是物质条件与个人意志及其合力的统一,经济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但它不是唯一的因素,个人及其主体合力对历史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每个人都对社会发展做出了各自独特的历史贡献。

3 人的价值[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年研; 北京大学2020年研]
答:人的价值是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是客体的人对主体的人的积极作用。人的价值是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不是人与物的关系。人的价值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之间的一种相互需要、相互满足的关系。在人的价值中,人既是价值的主体,又是价值的客体。人的价值由主体和客体的构成。人的价值的主体可以是人类、集体或个人,人的价值的客体也可以是人类、群体或个人。那么,按照人的价值客体来划分价值的类型,就可以分为,人类的价值、集体的价值、个人的价值。

4 感性世界[华中师范大学2020年研]
答:感性世界是建立在对象性关系基础上的人与物、思维与存在统一的世界。马克思认为,感性世界并非独立于人的自在世界,而是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世界,是对象性的存在;马克思对感性世界的理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的存在,一是感性活动。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感性世界的内涵。在感性世界中,人的本体存在与物的本体存在是一致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单元。这里的人不是作为物的个别类属的人,而是作为物的对象性存在的人;而物也不是纯粹的物、自然科学对象的物,而是作为对象性存在的物。因此,以感性世界为对象,也就是以人与物及其关系为对象;以实践为对象,也就是以人与物及其关系在历史活动中的展开、即感性活动为对象。可以说,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的诉求,实践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构架,都是渊源于对感性世界的认识,以感性世界为对象的结果。

5 “现实的个人”[北京师范大学2019年研]
答:“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用来指称处于现实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人类个体。与“抽象的个人”相对。马克思以之作为历史的现实前提。马克思认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抽象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即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个人。这里的界限、前提和条件,既包括个人从前代继承下来的在一定的发展水平上的生产力,也包括个人处身于其中的与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的社会关系。全部历史是现实的个人活动的历史。他们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历着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他们是历史的现实前提,社会结构和政治国家从他们的物质活动的过程中产生。

6 社会有机体[河南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是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形成的整体。其主要特征有:①社会有机体形成育人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之中;②社会有机体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③社会有机体再生和更新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的统一。

7 自在世界[山东师范大学2017年研]
答: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既指人类世界产生前的自然世界,又指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改造的部分。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人类世界不断改变着自在世界的界限,自在世界可以转化为人类世界。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8 主体和主体性[复旦大学2015年研]
答:①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于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②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做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9 形而上学[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
答:形而上学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在哲学史上通常有两种含义:①是指研究超感觉的、经验之外对象的哲学。由于传统哲学通常是以这种方式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因此人们往往把传统哲学称作“形而上学”。②是指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即指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就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

10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南开大学2014年研]
答:①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发展阶段、某些方面、一定层次或程度的正确反映,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③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11 真理[广西民族大学2014年研]
答: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它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从总体上看,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认识会更加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②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它的客观性。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是不存在的。

12 质变[西北政法大学2014年研]
答:质变是指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其中,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为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所规定。质变是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状态之一。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为统一体的分解、均势、静止等状态的破坏,它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即爆发式的飞跃和非爆发式的飞跃。前者通常是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后者通常是非对抗性矛盾的解决形式。

13 辩证法[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研]
答:辩证法是指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辩证法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①古代的辩证法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②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在其历史发展中第一次成为真正科学的形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最一般规律的反映,它又是认识的规律,因此,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