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规模10年增长近1倍#全国教育…来自民生新闻-微博

2024年 7月 2日 作者 gong2022 0

??一、基本情况?

24上岸复旦新传,本科是广州某双非的计算机相关专业,初试394(政治66/英一79/实务123/基础126),专业课249,专业课440基础排第3,复试88.8分第2,总分第6。经验贴对我的考研规划还蛮重要的,这篇经验贴我写了很多天(考完表示我真的不想动),但挺全面所以略长,提供很多方法论和操作思维,同时也有我的备考过程和心路历程,希望能给想考研或者考新传的人一些动力和方向,提供理性的操作启迪和感性的精神支持的双重作用。

?

二、???? 阅读提醒及文章结构

?

由于文章篇幅太长,为了便于阅读,以下是文章结构框架,便于选择性观看。看学习方法论直接拉到第三部分。

?

注:我觉得全文最关键的是“专业课深度逻辑”板块,是取得专业课高分和区分度的依据。这个最值得一看。

?

三、???? 择校分析

?

择校应该是是经过理性分析和主观欲望结合的,以下提供我的择校分析的四个考量因素:

???第一,客观来讲新传领域中复旦是top前三水平,第五轮学科评估也是a+,“北人大南复旦”,而我以后更倾向于在江浙沪发展,复旦title可以很好的撬动沪上的传媒资源。

第二,复旦的新传真题相对而言较为基础,偏题怪题概率不大,因此不会轻易使努力付诸东流,适合踏踏实实学习的人。但学校层次注定着你的竞争对手都很强,必须广泛涉猎,答出深度和区分度才能脱颖而出。如何“纸上雕花”很重要,爱思考的可以试一试。

??? 第三,在性格上,对生活的感知力和同理心强对学新传来说是性格优势,能在思考问题时更游刃有余。我在以前的重大考试中,数学都发挥的不好,导致上不了梦校,但我对文字和生活感知力非常强,思考和逻辑深入的过程我觉得是一种享受甚至痴迷,如果能避开数学,我相信我可以冲击top。术业有专攻,很多东西是努力不来的,天赋上限就摆在那里,钻牛角尖只会折磨自己进而不断否定自己,一定要认清和挖掘自己的擅长领域,扬长避短,在合适的路上才能走远,培养自信从而不断正反馈。

最后得有强大的主观驱动以及兴趣导向,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它 助我无痛/微痛度过了很多个艰难的时刻。

????????首先,在个人倾向上,我更倾向于风险大的探索冒险,风险越大收益越多,求稳会让我感觉没有挑战性并且收益小,导致失去动力。只要你考新传,注定92的每个院校都很卷,在风险成本都很高的情况下,选择层次更高的院校能让你学的更有动力,必须承认的是,复旦这两个字是我动力源源不断的关键。

????????其次兴趣是最重要的,我真的很喜欢传播学,学新传对我来说并不痛苦,了解新知识我会觉得:“哇!原来还可以这样想。”每次遇到深度思考我会情不自禁且激动地在笔记旁边标一个666,我会搜索媒介史,看到申报馆的变迁我就很感动,想去上海看看。所以兴趣非常重要,它会充分激发主观能动, 助你克服困难,如果决定要靠新传,现在就去找一本传播学概论读一读。

?

????????综合来讲复旦新传的性价比非常高,我可以给自己分配两年的时间。所以在择校上最最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其次是对自己客观优劣的深挖,最后长期主义眼光——和自己的个人发展和事业规划相结合。一旦决定考哪所学校,就不要再动摇了,相信经过理性的分析,你一定能做到。

?

?

四、???? 沉浸式考研经历

?

(考研经历,篇幅为3/10,想直接看理性的考研方法论的同学可以直接往下滑滑滑,看下个板块)

?

(一)? 2022.3 突发奇想

?

????大三下学期,我记得是22年3.6号,早上我还在图书馆打代码,以前对自己毫无探索,听亲戚说计算机热门就报了,但我没什么兴趣,资质平平走不到很远,不想过打代码的未来,是一个颇为迷茫的阶段。

????中午看得头疼就在图书馆随手拿起了书架一本传播学概论。简直是打开我新世界的大门,里面的各种人文社科和思考方式让我深深着迷,看了一下午把书看完后,我就突发奇想想考研了。

????当天晚上收集了各种信息(地区、学校、专业等),感到新传确实很卷,但分析了自己的情况,当晚就决定考复旦了,复旦新传是王牌专业,要考就考最好的。这个决定让我突然在平平无奇的日子感到了强烈的生活动力。

?

?隔天从所有平台整理了复旦新传所有经验贴,找到他们的共性,规划了全年的大致计划。傍晚跟我爸妈打了个电话,他们又惊又喜,但又为我担忧,因为我从小的生活圈都没这种学校层次的,我说生活这样才刺激有趣,他们告诉我支持我的一切决定。就这样,两天的时间,下了一个两年的决定。

????3月的天气很好,一切都生机勃勃的。我的心情也很好,我突然感觉往后的日子不一样了,有盼头的日子其实很幸福。

????现在回头看这个决定,其实意义远超过备考本身,以前一直觉得自己善于“造势”,考试中等(在当下的社会环境这几乎是从小到大唯一的价值评价体系,所以对自己没什么自信),没什么内涵,但又会强撑自己是有内涵的,导致我一直很虚。所以一开始其实“想证明自己”的想法驱动着我,但经过这两年学习了一些思考逻辑和知识,当从事物的底层逻辑看事物本质的时候,对待事情就会十分平静,明显长大了。以前太浮躁了,读书真的会让一个人平静下来,不容易被外界的话语/形势/压力所影响。我觉得这才是人文社科考研的最大的财富,思考模式是终生受用的,这种底气真真实实搭建一个人的自信,而不是喊喊口号,没底气是很难空口自信的。19年看主持人大赛,邹韵那句“生命见证过多少真实,付出怎样的努力,我希望就会有怎样的底气”一直贴在我的桌前,每次看到都备受鼓舞。

?

(二)? 2022.3-6 从头开始搭建学科认识和基础

?

????下决定后,开始搜寻目标院校专业的信息和学长学姐,按部就班地读了十多本参考书。当时感觉蛮兴奋的,因为我填志愿的时候曾想过数媒、心理学、社会学这些专业,后来却按别人给的所谓“主流的”“正常的”“热门的”标准去走,时常觉得遗憾,而幸运的是,传播学这个交叉学科全部涉猎到这些知识,让我明白原来喜欢和兴趣是这种感觉,经常主动搜索拓展知识,我发现这次是真的走在自己喜欢的路上了,这种感觉很幸福。

(学习初期找了学长留言)

?

????但明显感觉知识太零散了,后面在网上买了多套学长学姐的笔记补充知识点,配合参考书和自己的思考在两个月内整理了自己的四大本笔记(新闻学、传播学、中新史、实务),搭建了自己的笔记骨架后,往里面不断填充语料,由于自己的完美主义,怕其他笔记不全,所以把所有笔记的共性和个性知识全部都内化成一本自己编排的内容,虽然很繁琐但后期回报明显,通过后期不断滚动自己做的笔记把基础打得很牢,很少遇到没见过的基础知识点。

????一切准备就绪后,6月开始了中新史的背诵。其实考研前期完全是享受的,没有多线程的任务和进度压力,我还经常抽空去游泳。不过信息搜集、处理和辨别任务量大,这一切都要自己一步步从头开始和摸索,特别是我一个理工科的学生,没有人给你指路的,你只能自己找。

?

(三)? 2022.7-8? 巩固基础

?

暑假是快速输入的黄金期,最好不要回家住,能留校最好。这个时候能静心把基础打好,同时拓展专题内容。

????因为当时疫情,学校不让留校,本科专业又打算组织实习。我能摸鱼就摸鱼。当时找了个研究生学长打算租研究生宿舍床位,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泡汤。又去深圳学了半个月,后来老老实实的回家了。

????每天在家里做英语真题、看政治课、背专业课、做题,从早学到晚,我现在已经记不得感觉了。我记得真的没一天停过,睁眼就是学,闭眼想的还是专业问题,每天看看夕阳、看看窗外、看看楼下的人走来走去,很单调。而且第一轮专业课也比较难背,天天滚动嗓子都哑了。也不知道哪来的毅力,可能是觉得考上会很幸福吧,动力还是蛮重要的,虽然目标高风险越大,但收益大,所以你主观驱动就确实会强很多,更有利于坚持。

?

暑假两个月主要把自己的专业课三大本笔记(中新史、新闻、传播)过了一轮,同时又不断增加新内容,搭建专题骨架一些拓展知识,对新传有了实实在在的知识积累。

????开学前一天终于出了躺门,去把快半年没剪的头发剪了,做了核酸,然后回学校了(这里建议还是要适当找几天放松放松,我主要是当时没这个精神需求,感觉不是很疲惫)

?

(四)? 2022.9-11 提升期

?

过了暑假,过完基础后会发现慢慢有基本的运用理论来分析热点的能力,比如当时“羊了个羊”很火就试着分析了一下,虽然还很青涩,不注意理论的应用情景,不过蛮有现实意义的,逐渐发现自己对生活事件的看法更多样了,重点是这种思考倒是让我不容易被外界(网络)煽动/影响,不容易计较小事得失或者情绪波动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好处)。

?

到了九月开学后,压力指数急剧上涨。考试时间越来越近、背的东西过会儿就忘了、真正做题发现自己还是什么都不会、院校也缩招了十多个、进度压力无时无刻不在push你。更加痛苦的是,失眠。九月开始,不知道为何,3点前是绝对睡不着的。闭上眼睛就是各种考研的问题,思维非常跳,有时候能在床上躺两三个小时,这意味着你要中午才能起床了,整个早上的任务都泡汤了,心里会更焦急,想到会阉割一些工作量,就会更睡不着。这个时候我都会跳下床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和规划写下来,写完自己平静了些,跳上床又能睡着了,下半年往往是凌晨4、5点才睡得着。慢慢的生物钟也变了,褪黑素没用,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无力感,因为你再怎么计划任务量,就是睡不着,每天都要浪费两三个小时。最后11月到12月初,我干脆改变作息了,学到凌晨6点睡觉,中午再起来,这样能多学几个小时。贯彻“两眼”政策:

????现在看来,这真的是当时的无奈之举,如果睡眠没问题千万不要倒作息,状态会变差的。整个人处在紧绷状态,每天都在争分夺秒,感觉停下来看看夕阳都是一种奢侈。这肯定是大部分人后期的状态,可能有人会跟你说学习不要太紧绷了,心态要放松。但这种松弛是建立在你对所学知识十分自信的基础上,什么都学不完很难松弛,这是客观情况决定的,特别新传是研究宏观社会和微观人类交往的学科,真的“学无止境”。二战后期虽然我也会高压,但又有“这次一定可以”的放松感。所以为了多一份松弛和平稳,得多学一些。

????9月-11月在宝厂的专题课基础上搭建起了自己的专题,每积累一个专题就进行相应的练习并找人批改,背诵、分析真题、做题、积累专题、模拟、练英语作文,下半年的时间过的很快,自己发现进度怎么也赶不完,永远有新东西出现。经过反思分析发现自己专题整理的太晚了,导致后面二次吸收消化很吃力,各种任务多到挤压在一起,时常处在完蛋了之中,特别是后期生物钟颠倒后每天都在凌晨的黑暗中开着台灯学通宵,感觉这研考的真累。但幸好有研友互相温暖,有宝厂的鼓励,我妈也发了个“别担心,会支持我,深呼吸”让我小小崩溃了一下。?

?

????同时各种疫情、本科、毕业相关的待办事项都会来打扰的你很烦,每天要抽出时间排着长长的核酸队伍,我会用它见缝插针来刷英语单词,吃饭会把政治选择题刷刷。总之,已经没有空闲的时间了。停不下来的,停下来就会想刚好考到没看的怎么办?就像齿轮一样,不停地被带着转。

?

(五)? 2022.12-出分

?

????12月慢慢可以又恢复正常的作息。大面积地复盘了基础和专题,学新传会发现到后面越学越多,但不要太崩溃,因为这个时候你能知识迁移了。

????因为前面英语阅读近年的都只错一两个,所以整个11月没学英语,12月才开始模拟,但前期练习的时候没计时,导致真正模拟的时间心态很差,结果很不好,后面也体现在考试成绩上了。同时每天背背政治主观题精缩一个小时。

????后面疫情放开后每天都在宿舍阳台学习,订的酒店又因为疫情倒闭了,考前三天因为大规模核酸检测还是阳了,剩下两天基本都在晕乎乎的发高烧,完全学不了,快速激活知识的任务也完不成,脑子一片空白就上考场了。

?

????第一天还是晕晕的,考完英语我就知道完蛋了…因为缺乏计时模拟练习,23年英语一又很难,导致我心态确实不好,脑子一片空白,本来就很晕,看着词句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心里就很急,越燥越想不起来,越看不懂,越跳读,错越多,越重复看越没时间,没时间我就越急,越急我就越晕哈哈哈…。第一天结束后我在酒店很郁闷,因为英语无论多难,考复旦很大部分一定是八十以上。

????但想了想还是寄希望于明天的专业课能救救,就起来学到凌晨2点多睡觉了。结果专业课发挥的还不错,成绩还是偏上的,但不是顶尖水平,救不了两门拉跨的公共课。?

(六)? 2023.3-9

?

出分后因为分数在大家预测的分数线附近,我准备了半个月的复试,最后离复试线差四分,嗯…感觉自己解放了,有点遗憾,但我本来一开始就给自己两年的时间的,而且理性考量下提升空间确实很大,并且这些结果我都能预料到,所以出分后我就没放心上了。立刻抽离出来后就按部就班毕设、答辩、毕业,攒钱去旅游,在云南的时候,在玉龙雪山的牦牛坪和香格里拉的虎跳峡上,在震撼人心的涛水、耸立的高山、一望无际的黄土前,发觉人真的很渺小的,大部分执着的事都不是事,包括考研,对世界来说也就是一粒尘埃。自然真的有治愈人心的力量。

?

????7月初搬离本科宿舍后,我悄悄住进了本校的研究生宿舍,去年的学长依旧同意出租他的床位,感恩。(如果是要二战的同学,可以试试这个途径,我觉得是最佳的,和上学一模一样,可以使用学校图书馆/食堂的资源)然后我就开始gap了三个月,主要做做自媒体赚赚下半年的生活费、租金和学习的费用,同时也不想这么早开始,在广州到处玩玩,因为考研真的很累…哈哈。

????9月末感觉赚的差不多就准备收心了,9月末报完名后,准备学习。但由于长期的放松状态和自媒体状态要走向二战的状态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活的惯性要改变起来很困难,所以那几天都完全学不下。不过经过反思后用了下文会讲到的环境改变法,到10月便正式的学习。

?

(七)? 2023.10 二战到拟录取

????二战愈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反思和分析复盘,非常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打破主流学习模版和方法。二战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一战的分数作为学习方向依据,一定要好好利用。

????重新计时做了23年英语、对比23专业课的答案和机构的解析差异后,制定了三个月的个性化学习路线,我觉得这是我成长最快的时候(后续在操作方法论部分再详细展开)。

????10月基础阶段感觉很焦虑,重拾一战的基础后感觉很陌生,很多都忘了,三个月好赶。站在走廊背诵有时候能连续好几天从清晨站到黑夜。

????11月拓展阶段状态很好,不管是专业课和英语,都在分析后领悟并实践了最重要的操作方法论,所以11月底的时候我已经有非常大的把握能考上了。二战基本没怎么学公共课,领悟了英语的操作方法论后试验了四套试卷效果都很不错就没管他了,政治也过过基础刷刷题而已,主要都在学专业课。不过这个时候由于过度熬夜患上返流性食管炎,导致我更加没休息好。

????12月搬回家里学,专题和基础不断的快速回顾和拓展,导致后期随便说一个专业课的词,脑子就非常活跃能联想到很多基础点和拔高深度的点,到后面我觉得基本新传考研的内容都囊括了,有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看样子内容繁多复杂,但思考模式和角度都是固定的。

????但12月真的很高压,因为任务量太大了!政治、专业课、英语都互相争夺时间,因为越临考前,你学的东西记忆会越深刻,考试就更容易联想到,所以这个时候你必须要尽可能走量:多学多回顾。并且不断地查缺补漏争取不放过任何死角,每天就睡4、5个小时,我不能停,时间永远就是不够不够,老想着如果停了一会刚好考到这个发挥不起来咋办,考top绝对赌不起每一点的,所以一直反反复复地激活。12月和二战三战的研友加油打气,相互取暖,真的有种孤岛报团的感觉,还是很难忘的。

我记得第一天考英一开始因为作文很难,我又差点心态不好了,但幸好有二战训练过的操作方法论,才没有重蹈覆辙,很快调整后平静的做完了(所以反思复盘分析真的太重要了)。

????晚上朋友跟我说了他错的很少,我就心痒痒忍不住对了一下,又郁闷了…我政治选择题怎么才34这么拉,看到自己政治和英语最后改掉了6分更郁闷了。不过这次英语应该80左右,有top的竞争资格了,所以我也很快抽出郁闷的情绪了。

????但是随后背了一下专业课,不知怎么突然什么都想不起来(三个月其实才背了两遍),整个在酒店大崩溃。最后只能快速读看了大半本中新史留个印象,过了4个小时都没过完,2点多了困的不行只能睡觉了。

?

第二天写专业课爽死我了…如有神助,所有读过的、理解过的、积累过的东西全部喷涌而出,想说的实在太多了。特别的是我记得334考了一个平台用户的形象策划逻辑…我把做自媒体对小红书和抖音的理解答了,包括博主风格和用户审美都受平台的规训的实践经历等等,这些我太熟悉了,想到什么说什么,记得答瑞幸的“酱香拿铁”的营销分析都扯到瑞幸和库迪创始人以及商战的前世今生了。334考完出来我就很激动,感觉下午440能保持住那我就稳了。结果下午440写的更爽…三个小时把4张白卷全写满了。写完响铃了,再想写也没纸给我加了,圆满结束。

????考后感觉两门专业课题目全会,而且每题拓展深度都有,出了考场我激动的情不自禁跑起来,抑制不住地蹦蹦跳跳的,穿过考场里慢悠悠地下楼梯的人群,嘴里一直“啊啊啊啊啊”哈哈哈,因为感觉十拿九稳了,很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最后男主角在人潮里又哭又笑的画面。好吧,我承认那真是我两年来最快乐的时刻了,真的结束了。

????现在回想起来,考试那两天在考场上真的都很平静,心情起伏很小,我已经做到了我所能做到的所有了,剩下交给天意。

?

?????出分后专业课不出所料确实蛮高的,但政治倒数第一,复旦新传大部分人英语都是80左右。

?

?????专硕进复试49人,录取39人,由于总分排名靠前,复试被分到了上午高分场,一般上午场不怎么刷人。所以又用改变环境的方法,认认真真准备了一个月的复试,复试其实比初试会更煎熬,因为走到这一步都不容易,如果临门一脚被刷会更无法释怀。

?????我记得我认认真真地模拟了10场整,整个人已经麻木了,模拟给我很多自信,去复旦后和老师交流很愉快。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有展现出来,不过有一两个问题我觉得回答的不好。复试完就一直在想是不是没做好。

????但幸运的是最后复试第二(2/49),成功上岸了!?

????回想一路走来,考研的难其实更多还是心累,备考的压力、进度的焦虑、记不住/学不会/睡不着的无力、出分后等待线的忐忑、复试准备的摇摆……他是一个持续的长线过程,在很多时刻会反反复复备受煎熬。

????但是另一方面考研的每个抉择、每次煎熬、每个高压下的坚持都有他的价值,因为每一次煎熬,确实都把自己更新迭代了一遍。现在已经对高压脱敏了,理性分析也成为了生活习惯,结构性的宏观考量让我放弃了执着或者计较某些小事,情绪波动小……这个过程锻炼的习惯都潜移默化地对自己进行了改造。

?

五、???? 各科方法论(理性方法)

?

????对于复旦新传来说,如果公共课不怎么样(政治60-70、英一65-75),那么专业课就要高分拔尖。拉往年的复试名单就会发现,无论英语多难,大部分人永远都是八十几。所以必须尽可能均衡发展,我一战就因为英语发挥差劲擦边无缘复试。?

这一部分最重点是专业课的高分逻辑(即专业课的第4部分—深度思维部分),主要回答的是新传考试的区分度到底怎么体现以及如何考top取得高分。?

(一)公共课

????我本身公共课底子一般,这次政治66是倒数第一,英一79在复试名单大部分都是80往上的也没什么优势。对于公共课的纯粹知识性分享我实在没有什么发言权,就不多说了。不过我第二年公共课几乎没花什么时间,英语从65到79,倒是觉得有一套操作性方法值得分享,我觉得还挺有用的。

?

英语(79)

?

一、学习时间线

????(3月)开始背单词【扇贝/墨墨背单词】

????(4月)学语法——学阅读技巧【 】——就开始真题。

????(5-8月)一轮真题(阅读/完形/翻译/新题型),开启一个新的题型先看技巧再练,再不断更新总结技巧和题感,做-看黄皮书答案和分析-把对题目分析和复盘写下来。练久了就有做题惯性和技巧习惯了。

??????(9月-10月上旬)开始刷二轮真题,特别是错的多的。

????(10中旬-11月)作文框架语料积累形成自己的答题库+不断练习

????(11月末-12月)限时模拟近三年的真题。

?

二、知识性问题

????英语的学习路径化就只有两部分:每天滚单词+做真题寻感觉,其他的统统靠边站。?

????单词看到能及时反应中文意思就好了,坚持每天背才有感觉。我用的是扇贝单词,一般一天滚动一个小时。

????真题用的是黄皮书,后期二刷的时候在淘宝买的纯试卷,练真题肯定是远大于听课的。不需要再额外做其他练习题了。慢慢就能培养自己的题感和做题技巧。

????作文:一战上海主观题有30分。这个倒是值得分享一下,作文的话我是十月中开始,想要取得比较高的分数就不要背范文,不是自己的东西是有调用障碍的,特别是在考场高度紧绷下很容易牛头不对马嘴。正确的路径应该是先了解大小作文的行文框架(搭骨架),收集框架下对应的语料(补血肉),形成自己的语料库,不用背也不用耗费太多时间!最重要是即刻开练!每天一篇真题作文,用你的语料库一篇篇套入去练,一开始可以半开卷,不知道怎么表达就检索或者不断补充你的语料库,你就会发现练着练着你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表达方式和框架了(老是反反复复那几个句式还能不熟悉吗),无论遇到什么话题你脑子里的语料都能喷薄而出,这才是你的东西,最后才能调用自如。

二、操作性问题?

????不过11月我也犯了一个大忌,也间接导致了我一战的失败。在9月10月的时候,我基本近些年来的英一每套的阅读只错一个或者两个,客观题54左右。当时我心想稳了,就有点不管它了。加上11月由于专业课压力过大所以基本一整个月没碰英语,就背背单词。但我忽略了我一直以来做阅读是不计时的,它并不是考场的真实发挥水平,考场那种心态压力大到超乎想象。当我12月开始模拟考场计时做一整套的时候,完全懵了,一团糟,阅读速度慢导致我习惯速读/跳读,适得其反,最后一个月虽然领悟到阅读的“慢即是快”的道理,但实践太少,加之23英一又是最难的,导致我在考场上心态直接炸了,大脑不听使唤的一片空白,很急,但越急就越慢且错越多,最后客观题只有35分。

????二战英语79,客观题52,有显著提分,但花的时间成本非常少,一开始重做了23年的试卷分析了根本原因,我惊讶的发现再次计时后当我脱离了考场那个环境和压力,非常平静地一篇一篇认真理解,最后居然客观题有54分(一战35分)!那个时候我都没开始学英语,让我瞬间明白这不是知识性的困境,而是操作性的困境。心态不好本质上是我对阅读方式的理解存在偏差。所以我开始不断加强自己的心态暗示。

????按总结的操作性方法论实践了一年(12年)全对,感觉操作性和知识性都没问题了后面就没怎么管英语了,接下来只计时模拟了3套试卷就上考场了。所以我二战实际就做了5套试卷而已。

????一战的时候我不敢看时钟计时,看着时间流逝很紧张,二战模拟的时候我决定直面它,刻意地放在眼前,边做边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直到自己毫无波澜为止。做每一套试卷都不断告诉自己应极为平静地一词一句地看,最后每套试卷客观题都错的非常少而且做得非常快,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今年绝对是80左右了。由于今年的主观题比较难,我把作文放在前面,一开始觉得好难又差点心态不稳,要是一战的我就又完蛋了,幸好已经锻炼出了强大的心理暗示,得以保障极其平静地做后面的题。?

????关于阅读速度,是二战开始后我第一个想解决的问题,发现为什么读的慢是因为很多英语中层生(包括我)完全没有认识到阅读的本质就是理解,理解了绝对能又快又准做出来,追求速度匹配会导致跳看寻找关键词不求甚解,一字一句慢慢理解是捷径,这样能避免重复看还选不出,重复看就是最最耗时的。后面一直告诉自己三点:

?1、认认真真一字一句只看一/两遍,不要跳看或多次重复看

????2、考试不要划详细的句子结构

????3、最后心态一定要非常平静

????速度蹭一下就上来了,慢即是快是真谛。

????所以我觉得怎么学没有固定答案,网上学习方法和路径五花八门,很多只是流量式复制,完全不适合自己,应该要真的沉下心去理性客观地分析在某方面做不好的根本原因?然后对症下药,不断试错,找到和你自身情况最匹配的方法,不能盲目copy别人,不适合你的东西只会起反作用,验证路径对不对就是以取得的成果为导向。

?

?政治(66)

?

作为倒数第一…对于政治我分享一下我走过的一点坑和一点捷径。

1、教训

????我政治的一战学习过程都是网上非常主流的时间线,大家多收集经验贴总结的时候基本都是这个模式:

? ? ·7-9月听课( 强化课)+做练习题(1000题)——打基础

????·10月二刷基础题(1000题二刷错题)

????·11月做各大老师的模拟卷(市面上基本所有模拟卷我都做了,用的苍盾小程序)

????·12月专攻主观题(我背的是肖四精缩版)

????一般来说这条线按部就班就可以,但要注意对基础的理解和反复,千万不要过于依赖模拟题了。因为政治真题的趋势从23年开始变了,真题更多是围绕着对基础的理解和挖掘,我一战选择题只有36,就是过于注重模拟题训练,后期忽略了对基础的重新回顾,结果23大改一道模拟题也没遇到。

????二战花了一个月理解了基础,后面就不管了,继续死磕模拟题,做了几乎所有老师的模拟题,到后期模拟选择题基本都是45左右,结果练出的模拟题题感和真题不匹配,因为模拟题一般都很多小坑,导致我把这套思维逻辑搬到真题上,很多不敢选,觉得一定有坑,还想骗我!结果今年真题就没什么坑,选择题就只有34,真是练越多错越多哈哈。

????所以按照未来政治的真题出题趋势,一定要勤回顾基础,基础是底气,做模拟题某种程度是一种惰性学习,因为回顾基础各种细碎知识点的过程很折磨导致我总是回避,结果也确实没给我好脸色^ ^。

2、捷径(政治的主观题时间成本)

????政治是一门时间投入少收益大的科目,我第二年政治基本没花什么时间,基本就隔三天学一个小时,把时间都让渡给专业课了。特别是12月备考后期,各科任务量都巨大,如果是在时间紧不想背太多的减负抉择下,我非常推荐研目易木子总结的肖四精缩,我12月10号起政治每天只花半小时背诵,考前一天再过两轮背一整天,基本就是没花时间背主观了,最后主观题上海地区也有32分(上海30-35算还可以),所以我觉得性价比还蛮高的,因为这些时间你可以转移到专业课上。当然如果没有时间压力的建议就老老实实背四。

?

(二)专业课

?

专业课是在我公共课没竞争力下的底气,实务123、基础126,440基础排第3。先说结论,经过两年的探索,新传专业课化繁为简,无非就三大步骤:基础(基底-理论)、专题(拔高-理论)、做题/模拟(输出导向-实践),接下来会针对这三点展开讨论。

?

1、 最核心思维和相应软件:框架思维、幕布软件

?

????框架思维在整个人文社科的学习过程是重中之重的,阅读书目、理解新信息提取重点、答题、背诵、做笔记……等等的一切,全部都需要框架思维,是高效学习的基础。

????框架思维不能简单理解成思维导图这个技巧,它更多是一种思维模式和信息处理方式。当你接受和处理所有的新信息时,就得充分调动框架思维。将整体拆分,不断分层理解各层次,理解各子部分,有了条理性就能对整体有更多增量理解的思维。

?

????具体的操作表现在:

????????[1]????? 阅读书目时快速抓取大小标题和段落关键词句来进行快速理解重点信息,就像语文考试里的缩句思维,把零碎的章节打乱重组获得自身的理解(比如把新闻学概论各章节归纳为新闻/新闻业务/新闻事业三板块);

????????[2]????? 在背诵时先理解结构后按点背诵而不是一字一句整体背诵;在作答时立刻列出答题框架有利于快速的语料信息调用;

????????[3]????? 在做笔记时将每一个章节分成很多个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再分成更多子部份…考试遇到这个章节的题目就能快速按着框架路径搜索;做计划时分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等等

????以上种种都是你快速处理信息,减负且高效的具体操作性思维。而一旦用框架思维处理所有整块的信息后,就有利于各部分知识的相互迁移(考试更游刃有余)、以及加深对整个板块的整体理解,这是宏观的收益。

?

框架思维的配套工具:幕布?

????我幕布用了两年,它真的是贯彻框架思维的利器,除了在做笔记时逻辑层次清晰外,更具象化了信息处理:我往往将整片语料快速丢进幕布后,将不同语句进行分类——解释性语句标绿、案例标蓝、理论标紫、深度思考标红橙,然后提取新信息的关键句词句,观点的论据放在幕布特有的缩略区域下面(平常只看观点,理解复盘看论据),然后再写上自己的总结思考……非常非常多的操作可以探索。(受制于篇幅就不细讲了,后面我再在gzh(野外小王子新传版)写写)

????幕布真的非常好,让我快速处理信息,简洁记录自己的思考和突出关键信息、更重要的是后期回顾复盘非常清晰。

????可以说没有幕布,我效率会降低非常多,现在考后我也经常用幕布做其他事情的笔记和分析,备考两年把我从p人变成纯j人,无论什么事情就用框架来分层分点做笔记,抛开考试的角度,我爱上这种理性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感觉…在生活中这样往往能抽丝剥茧,从而找到处理事情的最佳路径。

2、 输入

?

????一、 基础:笔记/参考书、背诵

?

????(一)笔记、参考书?

??? 【按教材学习?买笔记?抄笔记?是否形成自己的笔记?要怎么做?】这些问题也在前期困扰我好久,下面是我觉得的可行路径。

????首先复旦有十几本参考书,但如果将他们直接作为后期背诵材料会非常零碎,内容的吸取和消化首先要规整、有规律才能高效的理清彼此的联系,形成宏观把握,理解记忆就会很轻松。所以我会建议形成自己的笔记。不过在这个时候对知识理解还不深,无法形成内容关联即信息增量,不要这么平移、手抄参考书基础,纯粹浪费时间。

????有太多学长学姐在网上提供自己的笔记资料,可以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获得有前人理解的、对基础知识经过一次信息整合的笔记,省去很多所谓的机械式搬运和理解,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同时学长学姐的笔记也不属于你,在这之上要进行第二次的信息整合,可以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独特理解框架。

????我的方法是对比着看各种资料,总结出自己的笔记。直接将所有参考书教材、网上买的三套学长学姐笔记、自己的思考理解和网上信息的补充,把全部内容摊开放在桌子上,四部分知识原料进行信息整合,最后形成自己的四大本笔记,所有基础知识都可以归纳为四大本笔记:新闻学、传播学、中新史、实务。后期的基础就是不停滚动自己的四大本笔记,把基础打得又全面又牢固,不用怕知识遗漏,它是你后期答题的地基和知识联想的依据,特别是复旦出题偏基础,作为大头必须打好。

?

??? 【为什么说要整理自己的笔记?】是否拥有自己逻辑的笔记之间的差异非常大,我来具体说说这之间的差别。

? ? 1)第一种方法:打碎重组成自己的笔记

????先说说我的方法,我把所有买的笔记和教材同一板块内容聚合,去掉重复的内容,留一版共同的表述(共性:基础内容一般来自参考书,所以都大同小异),留下各个资料的补充性内容将各自不同的表达靠自己的判断选择性吸收,进行知识点的相互补充(个性:吸收各种材料的独特性),再用自己的逻辑框架编排串联零散内容(转化:转化为自己东西的关键),补充自己的思考并不断修正原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最后形成对这个知识点完整全面的基础语料和框架。(补充修正)这样可以整理完一份又全面又有自己特色的笔记。

? ???通过这个流程过完自己四大本笔记的整理,后期不断滚动背诵和理解,最后基础打的十分牢固。不过这个过程略为繁琐,耗时长。我个人比较完美主义,所以很想面面俱到,将所有东西都补充到,为此也耗费了我很多时间。但后续由于自己笔记的全面性收益也很高,有利有弊吧。?

? ? 2)第二种方法:平移知识内容

????如果只是对参考书内容的平移,而没有重组,那么骨架依旧是别人的,别人的逻辑需要更艰难的消化,比如实务参考书就有接近十本,但很多不是考试重点,初学者一开始接触难以辨别,第二其实都可以归为一个整体,这样头脑对知识的信息处理路径就会更快。信息过于零碎提取信息就容易混乱。大多数人对学科没有宏观把握,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想法,就会一头雾水。?

? ? 3)不过无论哪种方式,对着基础抄书,照书打字就千万不要了,浪费时间,别以为这样可以加深印象和理解,只是自欺欺人,还不如直接看书背书划书。?

? ? 4)整理自己的笔记的要义和终极目的:就是便于自己对知识理解调用,形成自己的调用框架,进一步补充知识的全面性,最后获得信息增量。

? ? ●?? 举个例子,健身房都有一个个带着编号的小格子,第一次去完全不知道哪些编号在哪个位置,就像你第一次阅读书目,完全不知道编排逻辑,所以要调用知识很困难,因为没有索引路线,因为是别人设计的编号。但如果编号是你自己设计的,你脑子里肯定有清晰的编号框架,哪篇区域是哪些编号区间,调用起来会非常迅速,有利于后期对知识快速理解,举一反三且快速反应。

????●?? 所以有按自己逻辑形成的笔记(自己安排编号),即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逻辑很重要,这样知识才是你的。重在搭建骨架,而血肉(也就是基础知识语料)就无所谓了,哪里获取都一样(别人笔记/参考书/机构),主要是要全、不能有基础知识遗漏就好了,如果有补充一些学长学姐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思考启发就更好了。

? ? 更重要的是,后期的背诵你会发现很多人关于同个知识点的表述是不同的,这就会导致你既想要那种表述,又想要这种表述,这个时候会很苦恼不知道用哪版,因为很多人潜意识里会觉得越全面才越不会丢分。这也是我整理笔记的过程中对比了许多资料和学长学姐笔记的原因,只有整理出自己觉得十分全面又不失个性化思考的基础笔记,我才觉得安心,因为后期可以只背自己的笔记。

?

? ? 【 买了后是直接开背还是自己二次整理……】

????还是看个人吧,整理笔记的路子好处如上,但同时我也确实觉得工程量很大,因为后期专题笔记的工程量同样巨大,所以我觉得背诵笔记的整理如果你觉得繁琐,找一本靠谱的理清逻辑后开背就好了,这样好处是能节省非常多的时间,把时间更多花在知识拓展上,但前提是你买到的笔记不能有基础知识遗漏。

?

????【笔记相关问题可以在gzh(野外小王子新传版)私戳我】

?

????(二)复旦新传参考书

? ? 复旦没有指定参考书,但十几年了早固定了哪几本书,附我整理笔记来源的复旦的十几本参考书:

??? (新闻学)【重】《新闻学概论》第八版 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童兵(简读)

????(传播学)【重】《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新史)【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第三版 黄瑚 (复旦大学出版社)

????(实务)

????【重】《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 第三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重】《新闻编辑教程》张子让 修订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重】《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 第5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重】《整合营销传播》唐·舒尔茨 /《整合营销传播:原理与实务》黄鹂 何西军 复旦大学出版社(这两本二选一即可,看哪本都行)

????《简明公共关系学》居延安 (复旦大学出版社)

????《当代广告学》威廉·阿伦斯等 第11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理解传媒经济学》黄淼 译 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网传)《网络传播概论》彭兰 第5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李良荣 第2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二选一)?

??? 推荐两本不算必须要读的,但提高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书,如果有空闲的时间看看:

????●?? 《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

????(三)背诵

????文科的背诵量大,但是是熟能生巧,苦尽甘来的过程。

?

????(1、背诵不是机械的、是有方法论的。

????任何背诵都是先搭自己的框架理清逻辑再背关键词,这样能极大的提高背诵效率。

????当你面对一整片的背诵内容时(政治/任何基础内容等都适用),首先快速浏览整体,了解了大概讲什么,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关键词是什么。

????知道基本脉络之后,你在理解的基础上背每一层次的关键词就很轻松了,真正考试也是你脑子里立刻反应大概的脉络框架,然后围绕着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自圆其说的,如果背诵一字一句抠字眼且死板的话不仅是痛苦的开始,而且另一个角度上说还限制了你考试的发挥空间。说到底,考试就是看点给基础分,点答到了,基础分就给你,不管你如何表述,每点的关键词+自己的话就可以了。背诵减负的关键就是理清脉络和着重注意能拿基础分的关键词,拔高的区分度的分交给自己的专题积累。?

????(2、背诵的方式

??? 有人喜欢少轮次多遍数(艾宾浩斯),有人喜欢少遍数多轮次滚动。我一战是用前者的方法,但我觉得踩坑了,导致后面我时间安排不合理,从而阉割了专题的全面性。我在暑假过了中新史、新闻学、传播学过了第一轮-每part用艾宾浩斯背了五次、9月过了实务的第一轮四次,11月后感觉这样效率太低了,就全部只过一次。最后我是中新史总共10遍、传播学和新闻学是6遍、实务是3遍。?

? ? 【两种方法的对比】

??? ·首先我觉得一轮多遍次很枯燥。天天只背诵的学习其实很低效。每一轮就重复一两次这样能学的更有动力。

? ? ·其次要背很久才能过完一轮不利于对所有基础全面整体了解,就不利于做专题和练题的联想(毕竟有更多输入,输出就能更多)。毕竟你的其他活动(看论文/看专题/看公众号)等等,都建立在你先背了理解了这个知识,你才有联想。而每一part背一两遍能快速背完全部笔记内容,加强对全部内容的宏观把握,能留给更多时间给专题。如果一轮每part重复5、6遍,那只能三个月过完三大本,并且背完后面忘了前面。

? ? ·重点是无论哪种背诵方式,只要轮次够多,到最后记忆牢固程度都差不多,长期战线没必要追求艾宾浩斯。同时前中期也不会背了后面忘了前面。

????所以我更推荐每轮最多每part可以重复一次,记不住没关系,留个印象,重复滚多轮。当然还是因人而异,得去探索哪种适合你,发现不对要及时止损。

?

????(3、背诵的心态

????前中期记不住太太正常了,第一轮过完一般脑子里啥也没有,不要焦虑,只要保证背诵次数就好了,慢慢的你就熟了。

????就算考前还记不起来,考试也会 你。我二战全部只背了两遍。到专业课考前那天我在酒店特别崩溃,我发现我什么都记不起来,我只能快速看读,但到了隔天考试完全下笔如有神,所有知识喷涌而出。

????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背诵它是一个封闭的过程,给了你固定的语料,本质上是在复述别人的东西,不能面面俱到就容易觉得崩溃。而考试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是叫你照搬依样画葫芦的,所有主观题任由你发挥,有些基础点没答到也没关系,你还有平时的拔高性积累和思考呢!只要你平时注重积累,够你写一堆了,而且还给分高。我440有一题就完全没按参考书的基础语料答,全按自己积累的拔高性知识答,最后给分应该很可观。

?

?

????我觉得背诵的重要性更多的是给你一种考试的知识联想,也就是说你遇到一个题目能不能想到多种多样的基础知识点,具体的内容差异不重要,发散性思维是建立在把基础知识背牢固的基础之上的。?

????二、 全面+拔高:专题和热点【突出知识的全和新】

?

? ? 现在的新传考研竞争非常大,像这次复旦新传10分就有30人,分差非常小。如何脱颖而出就是靠基础知识外自己的知识积累、知识的全面性、还有自己的深度思考(这个后面讲)。复旦表面题目基础,但如果只按背的基础知识答,老师也只会给你基础分,完全没有竞争力,除非你的公共课很顶尖。

?[1] 搭建专题的步骤:先建整体框架(骨架),再补语料(血肉)

????如何做专题肯定很多人一开始一头雾水,因为新传知识太庞大了,什么都涉及。我是建立在宝厂的专题课的框架基础上对框架重构和知识补充(后面报班板块强烈推荐宝厂专题课),我下面列出我自己的专题章节:

????????● 媒介社会学(宏-社会):国际传播、文化、城市传播与健康传播、舆论、媒介功能和效果、媒介与社会、网络社会治理、政治、经济

????????● 媒介产业(中-新闻业):技术、媒介融合、马克思新闻观、传统媒体/新闻业/平台、把关与新闻价值、媒介伦理与真实性、新闻专业主义与客观性、新闻类型与文本

????????●?媒介与人(微-人):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受众

我自己觉得所有的考研新传会涉及到的题目都离不开这些板块。但列出这些仅供参考有哪些方向,强行吸收会有很大的信息负担,可以慢慢先从目标院校的考察重点做起,有了一定理解后就能形成自己的模式了。我一战也有个别专题没涉及到,二战才在最后12月基本每个专题都补充的差不多了,新传知识无穷尽,信息筛选和判别很重要。

我的专题内容来自四部分:各大公众号(最主要,包括热点分析/题目语料/学术前沿等等,后面有讲操作方法)、宝厂专题课内容的取舍(非常全面的新传框架)、少量的论文、做题的积累和总结。

????输入以答题为导向的,答题需要哪些方面,你就整理哪些内容,再适当拓展。这样说有点抽象,可以看下面的公众号搜索法,一般按公众号搜索法你就能获得一个专题需要的各方面知识了。

? ? [2]????? 专题的吸收方式?

????专题不建议背,必须是理解为王,再用复述的形式。专题是积累了很多,但怎么吸收呢?最后目标还是要能融会贯通地写出来。这一切首先是你要对你输入的内容先理清层次,每个专题的框架了如指掌,对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感悟,如此理解了你不用背也能刷刷刷写一堆。但这个理解时效相对来说较为短期,需要重复来加深,我的方法是复述。每次要复习专题我的方法就是看一遍或者快速念一遍,然后不看专题再把专题的脉络和要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最终目的只要能理解了考试能写出来就好。

?

????[3]????? 关于论文

????我其实备考过程中看的论文较少,我觉得针对我个人来说太耗时了且效用不算大,报了复新太极熊的期刊班,早上骑车的时候听一听。同时看公众号(用下文提到的公众号搜索的方法),因为公众号就是搬运或者加工后的论文,能非常高效吸收“学术味”。论文没时间就少看,这个不强求。

????但目标院校的老师的比较重点的论文是要看的,我一般就是大致看一下摘要然后理清论文脉络,用幕布标明各标题层次,然后积累最关键的观点即可,其他的对考试来说都不重要。(先看结构,再看观点)。比如今年学硕名解的“随机新闻行动”出现在张志安老师论文《机构媒体、随机新闻行动与新闻业的角色流动》中。

?

????[4]????? 关于热点

????新传就是研究社会信息传播的学科。所以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事件以及业界学界的热点你必须要清楚,因为完全有很大概率出现在你的考卷上。

?可以多看看新传机构的推文来积累热点,将社会热点事件在公众号搜(用下文提到的公众号搜索的方法),积累大致的答题角度即可。

????建议平时可以开动自己的脑筋进行思考和分析,分析背后的传播学逻辑,多一份好奇心就能多一份积累。比如今年考卷的瑞幸“酱香拿铁”的营销分析题目,11月刚好校内开了家库迪咖啡,我喝库迪的时候感觉和瑞幸各方面都很像(营销/品类/定价),就很想着库迪和瑞幸有什么竞争(很爱看热闹),在公众号疯狂搜索,了解了很多独家的市场竞争背景,当时纯粹是学累了放松一下,结果最后都答在考卷上了,这就算是区分度了,能体现你的知识广度。所以保持这份对社会各种事件的好奇心和敏感度很重要呀,感兴趣的东西就多搜搜,不仅能增长你的视野和知识面,或许就能用在考场上。

?

3、 输出

?

????一、 做题

?

????前面都是输入,做题和模拟就是中后期的输出,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但输出也很重要。练题的作用不在押题,而是熟悉如何把吸收的知识有条理、逻辑地写出来的过程,毕竟最后写的好才是王道。一开始半天憋不出几句话很正常,当后面输入多了就慢慢熟练了。二战后期基本就是遇到什么都能写基础和拔高的知识,按自己的思路随意发挥,也不在乎格式框架了,后期无论什么题都写的非常爽。这些都有赖于多多练习、善于总结答题共性和角度,自然熟能生巧。?

????[1] 来源:平常练题来源就是真题、专题的母题(即会一道题能扩展为一类题)、机构模拟题三种。做题首先以做真题为主要来源,真题很重要!目标院校近十年的真题都可以去做一做,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目标院校的出题偏好,进而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分配重点。对于复旦真题来说,我自己有列表格统计过,一些题目重复率还蛮高的,而且大致的重点方向非常清晰,能借此调整专题的次重点。

????[2]重点:我觉得练题重点不在写题,后续的批改和补充优秀答案的答题角度才是最重要的(同样用后面的公众号搜索法),不然花同样的时间,效果会大打折扣。练完题后不管你有没有批改立刻去公众号搜索优秀的语料和答题角度!通过不断的练题能积累各种一直重复出现的答题角度,总结他们的共性,这样能形成自己的答题框架,答题框架一旦形成,所有题就都有了解题的钥匙,只要寻找对应的钥匙就好了。

????名解/简答/论述都有对应的答题框架,比如名解可以从定义/背景/意义或作用/优劣或影响/措施或要求/新时代的变化/案例…等入手,这样你就会发现根本不需要按基础一板一眼的答,考试用自己的话写出4-5各方面就好了,老师不是按教材给分,而是按你的广度发散给分。至于简答和论述的框架在后面会提到的我自己总结的四大答题框架。

?总之,答题框架就是你通过做题/借鉴他人答案而总结的共性答题角度。?

????[3]答题班和批改:至于机构的答题班,我两年都没有报过,没什么发言权。第一年我参加的是考新传的公益论述坊(现在考新传不做了,感谢考新传,免费带我进了答题的门),9月后自己练题完在网上各个平台找不同的学长学姐批改反馈(搜复旦新传就能找到很多了)。第二年我自己已经有成熟的判断好坏的标准了,不用找批改,甚至也就没怎么练题了。

?

????二、 模拟

?

????模拟我觉得是必须要做的,在考前给自己模拟考试的流程,体验三小时写完卷子。模拟考的作用:为了提前熟悉考试节奏,对于全是主观题的新传来说非常重要!避免考场时间分配不均。同时认清自己的定位,给自己底气和信心。还可以通过批改反馈纠正答题习惯和答题思维。模拟考还是押题尝试,特别是目标学校的对口机构,虽然我觉得这个押到概率很小,很多机构的宣传基本都是在强行关联,还是得靠自己。

????有条件最好还是报个班,两年我都报过模考班,第一年报的一个模考班批改反馈非常不上心,对我来说作用微乎其微。二战改成复新太极熊,这是我第二年做的唯一也是最明智的机构消费,简直爱上熊哥。这里强烈推荐模拟考选复新太极熊,熊哥每年的模拟考都是最火的,人数满了就没了,而不像其他机构用这个做噱头来带动消费。有几点我觉得实在太棒了:

?

????(1、 首先熊哥每次模拟考都会给排名,依据往年录取人数可以精准的找自我定位。

????推动我报的原因是我看23年复旦专硕的专业总分第一的经验贴,它在复新太极熊的四次模考中排名是1、3、1、25,我当时觉得哇这个通过模考给出的自我定位还蛮精准和重要的(前提是熊哥模考参考性真的很强)。我四次模考的排名是50、2、4、10。第一次当时我一轮背诵还没背完,所以五十名意料之中。7天后第二次模考,在这七天内我过完了第一轮基础,重新对着熊哥的23真题解析仔细复盘了我一战的提升空间,反复比对做题的思路差异,立刻发现了我的弊端,没有深度思维!或者说用不出来,完全没办法取得最上层的高分潜力。

????当时我非常激动,因为找到提升空间了,这对公共课优势不大的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我立刻积累了一套深度思维的流程(大量借鉴总结优秀深度答案的共性角度)。到第二次模考的第二名,写的真的非常爽,我就知道找到了状态和答题的最佳路径了。所以模拟考真的很重要啊,它能检验你的答题模式是否是有效的,你的反思和改进是否有效的,通过排名量化和显示出来。借此来使你确认并找到正确路径。

????(2、 熊哥不仅给整套试卷的十分规范和专业的完整答案,个性化的批改反馈是我觉得模拟考中最详细和专业的,实实在在有 我逐渐明晰答题模式。?

????(3、 最后,熊哥严格模拟考试的时间和环境,明白如何分配字数和时间。

????????老实说除了最后一次,我每次都剩一点写不完。通过模考能合理地根据每道题分值分配的字数,点到为止,新传考试就是手不能停,写上一句话你就想到下一句话了(只要平时有足量的输入就有惯性了),绝对不能恋战,一道题写到分配的的字数就必须走写下一题,是非常精准的。我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大爆发,是我写过的字数最多的一次,440基础我在两张纸的基础上又加了两张,总共四张全写满了。即除了第一页的学校信息,其他15页在三个小时内全写满了。我后面和440最高分129分的同学交流了一下,他也是这样的。当时考场上都没人加纸,所以我加第二张的时候老师很诧异,还去申请了10分钟,最后我刚好写满了,如果我要再写也没纸给我写了,也刚好时间到了,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最后440基础排第四名,也反映了熊哥模拟考的参考性。

?

????所以总的来说,练题和模考这种输出性质的都是很重要的,到后期没时间了可以写写题目的答题框架和角度,如果练了完整的题目,就要通过批改和他人的优秀答案/语料认认真真复盘和积累答题角度,相信不久后你一定很牛的。

?

4、 专业课拔高逻辑【突出知识的深——高分和区分度的关键】?

????一、 公众号

????[1]????? 为什么要用?

????1、 使用便利:首先公众号基于微信生态,使用非常便捷,形成习惯后慢慢会上瘾。

????2、 报酬保证:公众号本质上就是经过筛选和把关后的知识,特别是新传机构公众号多是来自学界论文,合理利用能 你高效吸收深度知识和整合碎片知识,而不用自己去整理吸收论文。当你有一定的知识框架和储备,你就会发现公众号很多知识是你又惊又喜的深度内容,是你拓展知识面的利器,毕竟传播学是十字路口的学科。

?

????[2]????? 我自己关注的公众号:

1、 新传机构:扣叔(宝厂)、夸夸其谈clud(很爱)、拖鞋哥新传考研、觅游新传考研、秃头研究所monsters、考新闻、爱传播新传考研、传播学考研必读(瓦洛佳)、木铎新传考研、猫哥新传考研、新德益新传考研、新传考研真经、新传土拨鼠、夏日之阳新传考研、粥冻鱼

?注:对这些机构信息,只看他们推文给的知识/答题语料和角度/启发,其他所有和知识无关的营销、渲染、焦虑引导话术一律自动屏蔽。考研过程我一次都没看过,但这几天发现很多人会由于信息差和没有信息环境被机构玩弄,无端焦虑。【我们只吸收知识,不看话术】

2、 业界动向:传媒茶话会、全媒派、news全媒体采访与写作、新京报传媒研究、新闻与写作、36氪、传说公关、数字营销市场、刺猬公社、德外5号、4a广告圈、智本社

3、 实务评论:红辣椒评论、澎湃新闻评论、人民日报评论、吐槽青年博士、孙立平社会观察、谭天论道、新京报评论、中青评论、红星评论、哈佛商业评论、首席商业评论、

4、 热点资讯:澎湃新闻、人民日报、半月谈、浙江宣传、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5、 深度报道:南方周末、冰点周刊、三联生活周刊、qg报道、ruc新闻坊、谷雨实验室-腾讯新闻、棱镜、南风窗、人物、正面连接、一席、

6、 学界动向:再建巴别塔、界面文化、文化纵横、胡泳、传媒文化评论、新闻与传播学术前沿、全球传媒学刊、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现代传播、新闻记者、青年记者杂志、数字交往、复旦引擎、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传研读社

?

????[3]????? 如何使用:

? ? 1、 首先一定要培养空闲时间看公众号的意识(吃饭/走路/学累了等),不用要求自己都要看到,刷到就看一下就好了,这是初步的公众号运用,长期阅读中潜移默化锻炼自己的思维和问题联想能力。

? ? 2、 更更更更更更重要的是要用公众号去搜索你所有不会的有疑问的问题(这是我二战觉得非常有用的技巧),在配备了公众号环境后(去关注上述列的全部公众号),它就是你最宝贵的语料学术库。具体操作是遇到任何专业课的题目,你都可以利用wx的搜索功能:点最上面导航条的“文章”一栏,再点“已关注”,就能显示所有你关注的公众号对这个问题的语料和讨论,把基础的框架和语料理解并积累下来,这些可是都是经过学界/业界验证过的答案,时间长了你就肯定会牛轰轰的。

????如果你关注的公众号没有相关内容,就找几个有的去关注,逐步积累自己的公众号集群。我二战的专题拓展和深化就是通过这个形式解决了大部分一战未解决/积累的问题和专题,到后期整个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抛开基础知识谈天说地的,各种语料和学识针对不同的问题相互迁移,这真的极大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因为到这个程度,无论遇到什么题,根本就不怕了,因为你的专题和语料已经可以算全覆盖了,这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我一战觉得新传“学无止境”,后面越学越多很崩溃,二战觉得其实新传考研是有尽头的,因为肯定逃不开自己总结的19个专题,语料又可以相互迁移,答题过程中又能逐步形成自己答题模式,如果能到这个程度,你的专业课肯定就没问题了。所以我建议专题的积累尽早开始。

?

二、 深度思维【高分关键】

????[1]传播学是什么?人文社科是孤立的吗?文科考研更注重什么?

????对于新传的理解不能仅限于参考书的基础知识,新传是交叉学科,他借用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种人文科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社会信息系统。也就是说研究对象是社会,可以说,要学好传播学,就必须广泛涉猎各种人文学科。这些结构性思考下的发散性角度会让老师眼前一亮,因为考研本质是在选拔学术能力优秀的,这种具有宏观思维的学生自然更具有思辨性。一味的只注重参考书的孤立的背诵,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自然很难高分,这也是外界对文科考研的误解,思辨力、知识深度与广度远比背诵要重要得多。站在老师的角度,广泛涉猎的学生远比背诵机器容易教、容易做出成果。

????站在当下文科考研的视角下我们再来看新传考研,在当前的试题(名解/简答/论述)考试模式下,可以通过背诵基础/掌握用烂的基本框架,可以通过不动脑不思考的机械背诵来作答,同时大量的机构将考研作为生意经涌入之后,这种模版化/机械式的答案更为普遍。但请注意,这是考研,考的是学术性人才,是要会动脑/有思辨/能创新/能揭露问题本质的人才,如果你考的是top学校,老师对答案的要求会更严格,这也是现在如果只靠背诵而来的基础答案永远不能取得高分的原因。机械性背诵/不动脑/套基础的答题框架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高存量竞争(人多且二战/三战的很多)的文科考研。所以复旦试题虽然基础,但如果只按基础语料,那绝对分数是平庸的,背诵只是最低要求。只要你能旁征博引,字里行间体现你思想和积累的广度和深度,那分数肯定高。?

??

??[2]????? 高分必须经历的两阶段

?????如何突破这种卡在中等分数的窘境?通常情况下这要求在大量背诵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大量拓展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阅读文献。注意,这里有个误区,不是说基础背诵/框架就不重要了,相反你更是必须要掌握,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再去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没有人不会走就会跑,基础不牢的话你就没有知识联想,广度也无从谈起,甚至基础分都拿不到。

在拿到基础分之后,我们就要着重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两方面。

????????●其中广度可以靠专题的广泛涉猎积累起来,用广泛且发散的视野多角度看问题。

????????●而深度归根结底就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即能不能一针见血透过问题的欺骗性表象,用思辨性的思考抓到问题本质。

?????但其实这并不现实,特别对跨考生的时间成本提出很高的挑战,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读很多论著和书籍,要获得高分必须更加的功利性,要能显性地提高分数。模仿、借鉴、积累各种优秀思维/语料和答案并运用就是我用的一个快速且更便捷有效的路径。拓展阅读是长期过程、模仿积累是短期收益,但他们在短期内都能达到一个目的,起码让你都看起来具有了学术研究的门槛和思辨力。

?

????[3]????? 如何在短期内快速掌握深度思维并使用

????深度思维就是不仅要看到树木,更要看到森林。而通过对他人答案/语料中的出色的深度想法积累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再不断往【大类】中补充语料,就能逐渐积累自己的深度思维框架。然后在输出阶段有意识的使用,最后就能熟能生巧。

● 前面说的可能有点抽象,现在举几个例子。比如今年的国际传播的题,当我们在跨文化传播中回答传播隔阂时,常规答案会说因为文化/意识形态不同导致的传播隔阂,但其实地理因素才是本质原因,地理环境影响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思维习惯,思维习惯影响文化。即中国因是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崇尚天人合一,而西方海洋文明活动受限,不得不向外扩张,崇尚个人主义。你就可以积累起【文明】的角度。

● 比如人类在与chatgpt的对话中会逐渐丧失人类自己的语言特色和光辉,逐渐往机器语言靠,你就要察觉这也是一种思辨性的批判思维,就可以积累起【主体性之异化和物化】的角度,之后比如遇到数字劳工这种将人类当作工具的你就可以补充。

● 再比如社会结构下的【结构性】角度,即一个人的上限/事物的发展通常是由环境决定的,个体的能动性受到环境/阶级等结构性因素的限制。这个思考角度在知沟、评论分析、深究问题本质等用途很广,甚至对你思考现实问题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媒介活动下的社会控制的【权力/意识形态斗争】等等,这个非常经典,批判学派的核心。

????我一共积累了【十二个】深度思维的角度,这十二个角度对于考研来说完全足够,每个角度下有我遇到/做过的所有题的答案和语料。到后期发现,诶,这十二个角度已经能囊括我所遇到的所有深度思维的方向。受制于篇幅问题,展开又是非常非常多字了,后面我人看我再在gzh/小红书(野外小王子新传版)更新吧。

?

?????这里很多人有个误区,以为专硕没学硕那么具有专业性,或者题目基础就不用深入理解各学派、文化(各主义和文化理论)、国际等等内容,这恰恰要狠狠学,这才是区分度的关键!每一个模糊化的问题都更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考点,千万不能选择性学习,而要学的全面透彻!学这些不是为了押题,而是改变你面对问题的思维模式。勇于挑战难的部分比如只有深入了解批判学派才能有答题的批判思辨能力,学国际传播是为了让你具有答任何题目都应该注意的国际视野。试想同样的题目,比如马新观,大家都按基础在那堆砌基本语料,而你已经答到国际去了,这格局和视野能不给你高分吗。这些是潜移默化体现在你所有题目上的,不要用是否是考试重点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竞争这么大,区分度就是靠全靠深,复旦考题每年都在变,不要为了节省一点时间赌上一年,学的越多才越能体现你知识的广度。

?

[4]????? 答题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当你掌握了深度思维后,在答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那些机构推文和批改强调的什么小标题的美观性、每点都要有案例等等这些所谓的区分度的东西都不重要了,因为他们根本不是高分的关键,就是“形式”罢了,高分是看你的“内容”,就是你的深度思维和广度发散。到后期我都不管专业课的答题规范了,想到什么写什么,当你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时,根本不会去刻意注意形式如何。当时我专业课考试记得有两道论述题根本都没有写小标题…就这样按我的逻辑一直大片大片写下去,写得很爽,案例也没刻意堆砌,最后也取得高分。注意辨别机构/学长学姐给你在形式上的规训,大部分真的不重要,言之有物重要一百倍。

????这是答题形式自由,以前看到一个题,会琢磨格式、表达、案例要达到什么标准、基础点是否全面,会感觉束缚很多,按别人制定的模版和规则答题。二战的时候,看到一个题,全按自己脑子里的积累想法和逻辑kuakua直写,根本不管其他的,写的非常爽,是由你鲜明特色的答案。当然,这是一个过程,得先明白基础常规的写法,这是跳不过去的,再到后面你知识积累多了/深度角度信手拈来,后者的状态自然而然就来了。

?

[5]????? 四大答题框架的总结

上述的深度思维答题框架积累就是我总结答题框架的模式,同时还总结了十大主体框架、专业媒体答题框架、新媒体变化答题框架。这些框架使用得当能灵活应对很多题,如果角度不全面反而很容易限制自己,因为我一战就只总结了从主体来做切入(比如媒体/平台/受众/政府/技术/意见领袖/社会…等等),这种微观框架限制了你从宏观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框架种类尽量要多样性。四大框架也值得说道说道,后续有人感兴趣我再在gzh(野外小王子新传版)展开。

[6]????? 从框架积累到使用框架

如果输入后你没有有意识的输出,那考场绝对用不出来,这是我一战的教训。一战还是积累了一些深度的角度,但平时做题的时候没有意识去用,就怼着主体法想,形成做题惯性了,这样虽然题你能写,但实在太微观太浅了,大家都能写!首先要理解、实实在在的明白自己积累的深度知识,这种程度不是听过这个词、知道意思了、了解个大概就好了,而是要切切实实用公众号搜索等途径了解其使用方式和场景。其次积累后,做题的时候要习惯性看看哪些题可以从这个角度想的,熟能生巧的用出来才能在考场上反应出来。

?

[7]????? 多深入思考

最后要多用所学知识练习社会实际多思考,这样才能把知识放进合理的语境熟练运用,毕竟思考价值是最具有闪光点的,是主动学习的证明。并且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多搜索。

?

5、 专业课备考过程的三步走

?

??? 专业课按三部曲走:基础-专题-做题和模拟,无非可以分为两部分:输入和输出。前两步是输入,后一步是输出,输出是建立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上的,而输出可以倒逼输入,持续的输出反馈又可以反哺输入、并且修正输入的方法论和路线。

?

一、 第一阶段——装备备考环境和大量收集信息等初步规划

????[1]按照计划,3月和4月我开始着手搭建自己的初步备考环境。对整体的全年规划和宏观的学科框架有大致的理解。

????[2]首先不断研读所有平台的经验贴,总结归纳,一定要花功夫分析不同经验贴的共性,收集信息后按照我自己的情况就在网上跟学长学姐买笔记。

????[3]其次是各平台关注了考研相关的信息(不要营销号/不要制造焦虑的),特别各种新传公众号非常重要(后面会列出来),考研的信息差是一开始就要弥补和装备的,否则每多走一段弯路都会花出一定的时间成本。

????[4]最后是开始了解新传学科,读完了目标院校总共十多本参考书,这个时候要做的可以是「微微」用幕布做参考书目的思维导图/框架,明白各章节和标题的层次就好。基本就对这个学科留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和框架,能基本理解,做到这个程度就可以了,一开始根本不用细读,也完全不用记住,否则是浪费时间,后面形成自己的笔记/背诵预料才开始背诵,先别急。

?

二、 第二阶段——大量输入、打好基础、知识积累

????5月、6月:做成自己的四大本笔记、开始实务。

????????[1]这阶段是拥有自己的基础笔记材料,这是你后期的地基,要重复背诵滚动的,在繁琐的信息整合中又会对基础有更深的理解。这个阶段追求笔记逻辑清晰、基础知识板块全面。(图)做完自己的笔记并理清脉络后就可以开始背诵了,建议先背中新史,因为历史发挥空间小,是实打实需要记住的。

????????[2]同时可以着手了解评论、消息、公关等实务写作格式和要点,并尝试练习。我当时是参加了考新传的实务公益写作坊,以及找到了羊村的评论课资料,但他们现在都不做了。可以通过学长学姐/机构批改加强对实务规范的认识。

????7月、8月:开始滚动背诵笔记、做专题、练实务、分析真题。

????????[1]暑假阶段建议背诵和开始专题并行,并且在固定时间内进行实务练习。

????????[2]暑假的时候我几乎把所有专业课安排都拿来背诵了,用艾宾浩斯曲线来背诵,也就是说一个part我会用1/2/4/5/7这样5天过一遍,就会导致暑假两个月我全部都用来背中新史、新闻学和传播学,我以为这样背诵会更牢固。后面回顾才觉得大错特错(上面的背诵方法),应该多轮少次,尽早开始专题的。

????????[3]所以我建议这个阶段,可以每天花两三个小时背诵,一轮每part最多重复一遍,后期慢慢靠轮次积累加深印象。其余专业课时间在了解完专题大致框架就可以开始了,他是区分度和全面度的保障,是自信的来源。早开始后期压力会小很多。

????????[4]专题建议先明白要整理哪些内容,借鉴我前面的框架或者网上的资料,搭建骨架后按【答题须知的方面,例如定义/背景/特点/措施…等等,举个例子而已,每个专题都是不一样的】,用公众号搜索的方式一般都可以配备某个专题的很多方面了。注意一定要以答题为导向,不要漫无目的的积累。

????????[5]这个时期可以花一点时间拿真题出来分析或者练习,明白目标院校的出题模式和方向,这样做可以让你更有学习的方向,把时间和精力放在重点上(当然其他的也要学,一定要广泛涉猎)

????????[6]实务练习这个时候每周都会做一道评论、一道消息改写,然后找人批改。

?

三、 第三阶段——开始输出和输入并行

????????[1] 9月、10月:继续滚动背诵笔记、主任务更向做专题倾斜,做题提高做真题比例,实务题继续保持练习。

????????[2]9月上来了就要慢慢注重输出了。这个时间段是高焦虑段,因为真实地写出来你会发现自己之前在干嘛?!怎么什么都不会,还要看书。这些都非常正常,每个阶段都是一个慢慢转好的过程,此时比较考验心态。这个时候写题可以半开卷,复述/背完写也可以,写完复盘和积累也可以,看哪个适合你。

????????[3]专题除了上面列的外,还要积极拓展社会/业界/学界的热点,用公众号搜索来完善,并及时回顾。强烈建议报宝厂的热点专题课,什么时候开就什么时候跟,现在宝厂好像提前了。

????????[4]背诵上加快滚动,不要回溯。同时九月下旬我才开始背实务笔记,一点也不晚。

?

四、 第四阶段——模拟阶段

????????[1]11月继续滚动背诵笔记、完善专题、练实务,继续做题、开始模拟考。

????????[2] 此时你的输入已经基本建起规模了,大部分机构都会把模拟考主要分配在11月到12月初。这个时间段适合你通过模拟考来适应考场节奏,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路线,所以是必要的。如果不想报机构可以自己在网上找卷子模拟。总之一定要限时、一定要复盘。

????????[3]在专题上这个阶段可以边完善边复吸收和理解做过的专题,这个时候你在快速成长,或许感觉不到,但你练题和模拟的感觉会渐渐不太一样了。

?

五、 第五阶段——冲刺阶段

????????[1]12月:快速过背诵笔记激活记忆、快速过专题激活记忆、查缺补漏。

????????[2]12月是考研最难也是最高压的一个月,这个时候公共课会突然强占专业课的时间。你会感觉什么都要看,什么都得做,什么都完不成,这些都非常正常。

????????[3]这个月输入新知识要压缩到最小的比例,更注重输出和复盘。这个月就是高效激活之前学的所有知识的一个月,基础笔记和专题内容快速过,这个时候要求快速浏览和背诵,因为离考前越近,看过的东西就越容易在考试用出来,作为知识迁移和联想的基础。知识网此时会全面的形成,各种本来独立的知识相互交织、影响,你对整个学科的网络就会清晰起来。

????????[4]冲刺阶段特别要注意查缺补漏,还要有什么可能会考的热点/专题内容你没注意到?各大机构模拟试卷往往可以作为查缺补漏的方向。(可适当拓展热点,总体输入减少,守住原有阵地)

?

总的来说,经过第一年的摸索,其实专业课无非就是三阶段:基础(基底-理论)、专题(拔高-理论)、做题/模拟(实践输出导向)。所以二战规划对我来说也非常简单了,我在第二年10月初按三步走分配了三个月的时间。但是建议想二战的同学还是尽早开始吧,太晚开始会很高压。

[1]????? 10月重温一遍基础(基石)

[2]????? 11月继续深化专题+模拟(拔高提高区分度)

[3]????? 12月模拟+快速重复回顾所有知识(激活各部分的联系、最大强度模拟考试状态)

?

6、 科目:334和440

?

一、 440基础就是中新史、传播学、新闻学、网传。专硕学硕都一样。

[1]中新史其实不难背,重要的培养兴趣和理清时间线索,我在笔记里把它分为8个时间段,并列出12个历史框架。有这些图形或者线索后,历史就能从抽象变成直观,记忆就很容易了。其次是兴趣,其实我很爱背中新史…看到什么历史事件就想搜一搜,史量才具体怎么死的、马相伯创建震旦后怎么演变成复旦、他的弟子有谁…哇原来于右任和邹韬奋是同门,同时对清末特别感兴趣,天天在b站搜清末的解说…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学的很快乐,背完一轮相当于过完一轮中国史了。最后,一开始都难背,多滚几次自然就不难背了,难背可能是你滚的次数不够多。

?

[2] 新闻学我在整理笔记时重点突出框架感,或者你直接拿书啃都行,参考书框架清晰明了。基础知识不难,背就好了,重点是在后续做专题时,媒介融合、新闻使命、传统媒体的现状和传播等等这些业界动向需要清晰的了解,这是拔高的关键。注重思考新闻业和社会以及公共价值的关系。

?

[3]传播学公认最有趣。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都在其研究之中,它可以借用心理学、社会学等许多学科的思路和方法,要想学好传播学,首先要善于观察社会,其次要有广泛涉猎各种人文社科的心(有心就好,有心就会有意识行动,虽然时间决定行动不了多少),最后是熟练掌握各种传播理论的原理以及在当前社会的适应语境。重点是,传播学派理论都给我搞清楚咯,特别是批判学派(批判思辨力)和环境学派(工具理性和史观),不要觉得难就回避,这才是基础参考书里最有深度的内容!要变得更厉害之前肯定是要克服难关的,既然要考top,这些肯定不能偷懒,弄明白了对思考现实生活都有很大裨益。后期在基础笔记里我还补充了批判学派和环境学派很多其他的理论,其实考试适用面很广的,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利用公众号搜索多拓展。

?

[4]????? 网传其实就是专题的一部分,可以在彭兰或者李良荣的网传参考书上建立专题,按上文提到的专题方法做就好了。

?

二、 334实务包括采访、编辑、评论、整合营销、公关、广告,实务操作题是消息改写、新闻评论、公关、营销分析,复旦新传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学习方式:看公众号+练习+背诵。

????[1] 看公众号有两个方向:一是了解热点、二是看评论公众号学评论,这些都在前面有。

????[2] 实务操作题练习:这个蛮重要的,操作题分值很高,目前334的种类趋势逐渐变多,还是需要下功夫的。首先了解各类题写作格式,通过练习和批改总结。评论重要的是练习后归纳切入角度方便快速切入,消息改写就主要体裁要点即可,公关重点掌握公关共性模版,营销分析角度固定,多积累问题不大…同时学有余力可拓展其他题型。(篇幅问题就具体问题就不具体展开了,有时间在在gzh/xhs搜索“野外小王子新传版”后续分享各体裁的方法论和要点)老实说二战三个月我就熟悉回顾并更新了一下写法,只练了一次评论一次消息一次公关而已,然后模拟考反馈了一下就上考场了,所以操作题还是更注重写作技巧的。

??????[3] 背诵:背诵实务笔记,这个背诵难度不大。采访、编辑、评论、整合营销、公关都有鲜明的框架,可以在笔记上抽出了这些框架,到大后期甚至可以靠框架进行实务的背诵。其实整合营销在理解的基础上不难背,只要理解什么是整合营销,就能把它各种问题框架变成共性的答案,我在做自己的实务笔记的时候把所有整合营销的答案框架都抽出共性和要点后,发现其实整合营销化繁为简就一页纸11个点的知识,其实不复杂,大家背诵时也可以去试试。

?

7、 报班/学长学姐批改

?

在消费项目上,我觉得只有一个绝对必要项目,就是笔记,能节省很多时间并快速入手。至于机构,新传机构繁多复杂,归纳为两大服务性质,一种是知识输入(类似热点课、前期的基础课、专题课等),第二种是批改和反馈(答题班、实务批改、模拟考等)。前者报班意义不大,听课对我来说比较浪费时间,其次基础的理解门槛不高,有时间可以看看宝厂,有很多非常干货的免费基础资料。后者的批改和反馈对于跨考来说比较重要,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一下的,如果不报班可以找找目标院校的学长学姐批改(各平台)。

一、 我自己报过的课程

????● 一战:宝厂的专题课(强烈推荐)、复新太极熊的期刊班(推荐)、阿布的实务课和模拟考(自己辨别…)

????●二战:复新太极熊的模拟考(非常强烈推荐)

????宝厂和复熊太极熊实打实地 助我很多。首先他们都不是会制造焦虑的机构,而是用客观的专业能力给予你 助,能给人一种很可靠的、真材实料的感觉,专业能力绝对是第一位的。更可贵的是宝厂和熊哥都有着浓厚的人文关怀,这是其他机构所没有的,都给予了我精神支持。所以你会对他们产生归属感。

?

宝厂:全、专题引路人、朋友

? ? ? ? 一战的时候靠宝厂的专题课搭起庞大的专题体系,知识非常地全面,后续逐渐搭起属于自己的专题,遇到绝大部分题都不会遇到没听过的窘境。每天听一小时个多小时课是后期难得的放松时刻了。不过宝厂的专题课开始的有点晚(现在好像提前了),当时9月开始,讲完11月中旬,之后的吸收消化时间不多让我觉得很吃力,所以到最后也有很多没有深入涉及的专题,匆匆上考场,不过最后专业课分数算偏上。二战全面深入地完善和理解了每一个专题,所以考前一点都不慌,因为知识面够广。【宝厂的专题课突出一个全字,对不知道专题整理方向的人来说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 ? ? ? 同时宝厂社区氛围很优秀,扣叔、我们喆、嵩老思三个人专业能力都很好,同时都有鲜明的人格特色和魅力,所以很多人爱宝厂,因为他们就像你备考路上的朋友,不push不制造焦虑收割,跟你讲经历讲生活讲理想的同时,不知不觉发现知识已经喂完了。同时宝厂还有很多非常有用的免费资料,可以发现他们走亲民的侠客路线。推荐。(哎呀,忘了说我现在还和嵩老思互关了嘿嘿,谁追星成功了ˉ\_(ツ)_/ˉ)

复新太极熊:复旦针对性强,十分专业,不靠营销和情绪煽动,很稳很可靠

????????专门针对复旦新传,熊哥人非常地专业和客观,二战我很多焦虑迷茫的时候,熊哥每次回答都让我觉得充满力量,简直回答模版,先肯定你,再给出针对性和专业的建议,最后鼓励你,一个人摸索的时候就会知道专业性的建议是多么可贵了。

????????熊哥的模拟考前面介绍过了,和上岸的同学聊了下,发现好多人都报了熊哥的模拟考。

????????期刊班是熊哥精选论文每天通过自己转译讲解,我会在走路和骑车的时候听,到图书馆就把刚才听的记一下,潜移默化积累了论文观点。这也体现了熊哥的专业性,开了这么多年,这些论 是实打实地阅读转译过的,能不真材实料嘛,甚至熊哥为了回答我还会为我去查论文。

????????要是有条件,真想把答题班也狠狠地报了。总之谢谢熊哥,感谢。放几张聊天记录感受一下:

????二、 最后,是否报班,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其实更多还是靠自己的内驱力。对于机构的东西,我们第一步可以采用公众号搜索法来吸收推文(最有用的东西)。之后再考虑报班需求是否对自己是硬性的。我对于报班的态度是模考班>实务批改班>答题班,只有批改反馈这种服务性质的值得报。最后,机构只是起到一个信息聚合的作用,节省你的信息收集、分辨的时间和精力,不要企图把它当救世主,有些不良机构甚至还会阻碍你前进的脚步,打乱你的节奏(因为你看了他们的信息就没空看自己的了),相信你自己也可以发挥这种信息聚合的作用。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公众号搜索足以发挥你自身驱动力集百家之长了。结合学长学姐批改也挺不错的,前提是这个学长学姐专业性强且负责。?

????三、 最最后,机构所有制造焦虑的话都当耳边风,99%都是营销话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进度,快不意味着强/扎实,慢不意味着比别人差,这些都是虚的,只要你相信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认真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花期早晚会到来。

?

六、???? tips(考研会遇到的常见问题)

?

文章很长,感谢看到这里,最后想聊聊几个考研都会遇到的问题。

?

(一)? 考研带来了什么?长期主义。

????????1、 一开始考研只是为了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后面发现考研其实不只是一场考试而已,他更多的是一个过程。

????????2、 不知道理工科如何,但文史哲能让你对社会和生活有更深刻和结构性的宏观思考,判断事件的发展趋势,一定程度上能使思想更成熟,情绪趋于稳定,在做生活的很多抉择上不容易从众,能更三思而后行。

????????3、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了规划生活、调节情绪、应对困难、独立分析的生活惯性,这对于个人发展来说是长期主义的利益,脱离考研的环境下,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会更理性和系统的权衡利弊分析。更容易做出相对正确的抉择。

????????4、 最后,上岸上岸,我们总在说上岸,可是也很清楚,生活的岸是上不完的。困难是源源不断的,读研相信也不容易、工作也不容易,或许我们总在被别人推着走、用别人的处理方式和标准来面对这些困难。外界会给你树立许许多多看似正确的标准,但个人发展是没有标准的,找自己的路向来漫长,不做自己,精神最终还是会觉得无路可走。如果一直在不属于自己的规则里,那生活自然无趣没有盼头。考研一定程度上是唤醒了高考前只接受应试教育的自己,原来自己有其他的可能性。尽管走得更为艰难,也还是要去尝试,任何时候都不要自我设限,不要接受有意无意的规训。勇气在很多时候比知识更为重要,勇于尝试勇于开拓,也许会走出另外一种生活。

????????5、 决定二战的时候我就想,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体验是无价的,痛苦和快乐都应该体验一下,来对抗无聊的生活。

?

(二)? 应该具备的能力

????1、 信息过载下的自主判断力、搜集信息效率

?????这对于考研来说太太重要了。如果我们花在无用信息上太久,就会挤占我们学习有用信息的时间。比如跟了论坛但消化不了、比如看了几篇完全不可能考的论文、比如听了几节自己完全可以快速理解的基础课、比如被机构煽动焦虑以为自己跟着“主流”学习路线、比如信息过载/学习资料爆炸时什么都想要看、比如根本不知道考研要做这么/走什么路才能高分……考研过程有太多太多需要自己独立判断的时刻了,判断不好就容易走弯路。

考研选的是会自己思考/探索/试错的人,而不是复制他人道路的人,每个人情况都不同,过滤所有所谓的大众路径(背后往往是利益驱动/流量驱动而煽动的焦虑),看清外界告诉你的经验/好处背后的底层动机——如果是为达消费/收割流量的踏板,就要再三甄别其质量。一定要听从自己的节奏和内心,以答题/提分/效率为结果导向,无论什么方式都可以。

????还是再强调一下公众号搜索的方法,能合理正确的运用的话,真的很好用。比所有资料都要强。

?

????2、 善反思、常反思、多反思、多做分析找原因、多做规划调整【走自己的路】

我现在想来,大部分最后能影响提高考试分数的举措,都是因为自己针对问题做了严密的分析和反思。遇到什么事情都想分析一下,列出利弊优劣原因等等,规划最优路径。

????我印象最深的转折点是分析了一战试卷和优秀答案的区别,并规划接下来的学习路径怎么到这个程度;分析了模拟考第二名那次的答案语料是怎么来的,并强化这个学习路径

????这些分析和规划都能让你在正确的道路越走越远。

?

(三)? 时间和效率、日程表

日程表应该吗?我觉得是要的,但不用严格执行,大概大概行动就好。因为如果没有日程表就容易对时间模糊,从而导致在心态上松散,而日程表提供了大致的任务方向,是一个指令-执行的过程,避免浑浑噩噩、没有正反馈和获得感,容易找不到方向。但执行上尽量放宽松,没必要逼自己,没人能真的严格执行日程表的,我老是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哈哈,但大概每个时间段做什么都记得很清楚。

?

(四)? 学习状态、手机和备考环境

1、 学习没状态、没毅力、不想学、容易分心,容易分散注意力,这些情况不能苛责毅力,因为踌躇满志很容易就被大脑忘了。二战突然发现最有效最理性的方法其实是中断这种惯性——物理隔离+创造考研环境,客观环境远远比主观意志和毅力要值得信任。

2、 如何创造一个适应于考研的客观物理环境

????首先你要拿一张白纸列出所有主要影响你当前状态的要素,并将它们视为你的对立环境要素从而改变他们。

????9月末我开始后怎么也学不下去,每天看半小时。当时觉得最主要影响我的是1、之前做自媒体的惯性,社媒的消息爆炸以及要获取灵感,我习惯时不时就打开手机刷一下各大平台【社媒】2、迫不得已的聊天会拿走我的很多时间,经常做不了自己的事【聊天】3、同时没有太多的考研紧迫感,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考研环境】

????所以针对这三点我重构了自己的新的客观环境:建立ipad小号学习环境

? ? 这一切和手机有关,那ipad也可以做到手机的扫码消费和学习功能。所以我买了一个物理的手机锁,计时每次锁四天,在这期间用ipad学习。

????【聊天】我创了一个微信小号,加了大号里的研友,日常用小号学习。这样保证了基本的社交聊天需要并且聊的内容都是关于考研的,需要相互鼓励的精神力量。因为手机扫码才能登陆wx,意味着用ipad的期间只能看小号。

???【社媒】我卸载了所有社媒软件,同时我知道自己卸载了肯定又会下载,所以用ipad没有手机卡收验证码/又不能登陆wx大号就意味着我登陆不了社媒,所以下载了也没用。这样子彻底断绝了看社媒的心。

????【考研环境】最后是考研的紧迫感用仅剩一个wx公众号只关注了非常非常多的考研相关公众号作为信息来源,填补了社媒卸载后对社会信息关注的缺失,同时公众号搜索法也是我学习的主要路径,研友的讨论也形成了这种环境…等等。

????构建新环境后,我发现我每天接触的只有考研了,没有什么来分散我的注意力。三个月效率极高,每天都高效运转。四天一轮次,解开手机往往会给自己放松半天,真正劳逸结合。

改变环境的关键是绝对不能有后路,否则你肯定会心痒痒的。当心里晓得手机绝对只有四天后才能看、大号绝对只有拿到手机才能登、社媒绝对只有拿到手机才能用时,我的一切想做其他事情的幻想和浮躁都戛然而止了,不得不只剩学习可以做,所以学的很平静,可能有人会觉得好极端,但其实真的开始锁上那一刻,反而如释重负,慢慢发现离开了手机和上一个环境才是真的快乐,非常庆幸用了这个方法,在这三个月内很专心,能沉下心来学到更多知识。

?

(五)? 心态

????考研的心态摇摆是非常强烈的,决定院校的时候告诉自己“事以密成”、后期每天都在“一定考上、预感自己考上了、考不上了、完了完了”之间摇摆,变得相信唯心主义,任务做不完就时常焦虑高压,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也是必经阶段。人不可能时刻都能满状态,低谷摆烂焦虑都可以理解为保护机制。

????我自己调整的方法有一些:

????一、 最大的爱好就是吃甜食,每天都会吃两条冰淇淋加酸奶,只有在吃甜食的时候再会感觉枯燥平淡的日子有幸福的感觉,所以备考胖了20多斤。

????二、 意志消沉、低落、迷茫的时候我一般会反复看别人的经验贴,一是能激发斗志、二是能调整规划自己的路径。?

????三、 我特别喜欢把我内心的想法、未来的规划、问题各角度理性分析地写出来,(这个最有用)这种书写的过程仿佛和问题或者自己对话了一遍,理解也更深刻,能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且通过各种情况的分析能让自己更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要的是什么、需要做什么。

?

最后,这里贴一个我决定考研的前一晚写的,虽然现在看来很幼稚,放出来也不怕被笑哈哈,相信能代表每个想通过考研证明自己或者向上走的普通人(普通人的定义仅仅是当学历和学习作为社会的主要评判标准时)

????考研认识了很多人,最感谢的是mako,考研两年总是互相鼓励和调侃。还有第一年小管永远就是积极热情乐观地鼓励不自信的我,互相分享思考和知识,真的很好,第二年chloe的相互吐槽和取暖。以及很多很多学长学姐不厌其烦的解答和点拨,尤其是薛学姐和d在复试模拟的热情 助和鼓励,晟、ice和dary一开始的引领,特别感谢熊哥(复新太极熊)的强大专业知识和优秀的人文关怀,以及温暖的宝厂社区。大家都像在一个漂泊不定的孤岛上,相互取暖,相互分享情绪、想法和知识,相互鼓励,想着很快就会天亮了,“一定可以的”,总这样说和期待,这段经历太宝贵了。?

????两年过去了,现在要开始新生活了。感谢你看到这里,希望这篇经验贴能带给你力量,一定要自信,一定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想做的事情,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标准,尽管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不管哪一条人生路径都不容易,但平常心、理性分析、勇敢、坚强、积极向上能 我们克服困难。祝好。?

?

【写到这里,发现实在写的太多了,趁着现在还有记忆可以多说说。很多东西都可以展开,后续有时间的话应该会在gzh/xhs上更新文中的问题和其他方法论,id都是“野外小王子新传版”。如果有问题想咨询或者需要资料的,也可以通过gzh的后台取得联系方式,备注来意,现在有时间,非常乐意提供 助】?

?????